片断: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简史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用途和有关理论的一门学科。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原意是指从动植物体内得到的与生命密切相关的所谓“有生机的物质”,与矿物质即“无机物”相区别。19世纪初,许多化学家错误地认为,有机物只能在一种神秘的“生命力”作用下在活的有机体中生成,在实验室里没有“生命力”,因此,不可能由简单的无机物合成。这种错误的“生命力”学说使人们仅仅满足于从动植物体内提取为数有限的有机物,而不想在人工合成有机物方面去突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828年德国化学家魏勒(E.Wohler),蒸发氰酸铰水溶液时,得到原来要从尿中获得的尿素。这是人们在实验室里第一次由无机物制得的有机物。魏勒给当时化学界的权威贝齐里乌斯(J.J.Berzelius)的信中说:“我制造出尿素,而且不求助于肾脏或动物——无论是人或犬”。尿素的人工合成,冲破了有机物来源于生物体以及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绝对界限,动摇了“生命力”学说的基础。到19世纪中叶,更多的有机物被人工合成出来。例如,1845年,德国化学家柯尔柏(H.Kolbe)合成了醋酸。嗣后,人们又相继合成了柠檬酸、琥珀酸、苹果酸等一系列有机酸。1854年,法国化学家贝特罗(M.Berthelot)合成了油脂类物质。1861年,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Butleroff)合成了糖类物质等。在客观事实面前,唯心主义的“生命力”学说终于彻底被推翻了。“生命力”学说虽然早已被抛弃,但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名称仍沿用至今,而其内涵已完全不同。由于有机化合物分子中都含有碳元素,1848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A.Kekule)把有机化合物定义为含碳化合物,有机化学则是研究含碳化合物的化学。而某些简单的含碳化合物如CO、CO2、碳酸盐、氰化物、氰酸盐等,因它们具有无机物的典型性质,习惯上仍放在无机化学中讨论。有机化合物除含有碳元素外,绝大多数含有氢元素,很多化合物还含有氧、氮、卤素、硫、磷等元素。1874年,德国化学家肖莱马(C.Schor-lemmer)又把有机物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而有机化学则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后一个定义更能反映有机物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有机物在结构上的相互联系。然而,有机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则是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建立以后。1857~1858年,凯库勒提出碳原子为四价和碳原子之间可以相互连接成链状的概念,1865年又提出苯的环状结构学说。1861年,布特列洛夫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化学结构学说,认为:组成一个有机物分子的所有原子,在分子内是以一定排列顺序和结合方式连接着的,并且是相互影响的;分子中的碳原子是以四价与其它原子或自身相结合,而其它原子也按各自的化合价与碳原子相结合;分子的化学结构决定着物质的主要性质。本书前言前言本书系列入国家教委师范司计划的有机化学教材,供全国二年制师专化学专业使用。全书共十九章,按官能团体系编排。反应历程分散到有关章节,紧密结合各类反应进行讨论。本书适应师专教学特点,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系统性,确保重点,内容简明,力图编成一本适合师专使用的有机化学简明教程;关于各类有机物的制备方法,除在讲述有关反应时适当提及外,没有单独讨论,相应内容编入习题,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本书各章习题量较大,并增加了一定数量的思考性问题,促使学生多看参考书,深入钻研教材,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材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对各类有机物的重要化合物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有关章节增加了染料、农药、医药等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书中还适当反映了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成就和新发展。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谷亨杰(浙江温州师院,编写5~8章),吴泳(福建南平师专,编写10~12章),吴鸣声(江西南昌技术师院,编写16~19章),侯传斌(山东临沂师专,编写1~4章),崔结(浙江湖州师专,编写9、13、14、15章)。初稿完成后,根据国家教委下达的师专新教学方案的要求,在谷亨杰教授的指导下,由崔结同志对全部书稿统一进行整理、修改,并经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顾可权教授审阅定稿。限于编者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