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动物分类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种和种下阶元
一.种的定义(specificdefinition)
二.种的鉴别(specificdiagnosis)
三.亚种(subspecies)
四.亲缘种(siblingspecies)
五.超种(superspecies)
六.新种形成(speciation)
七.种的起源地
第二节分类系统与高级阶元
一.属(genus)
二.科(family)
三.目(order)纲(class)与门(phylum)
第三节命名法规
一.动物命名法规的由来
二.《国际动物学命名法规》概要
三.模式(type)
四.属名(genericname)
五.科名(fami1yname)
第四节检索表(keys)
一.检索表及其使用与编制方法
二.退格检索表
三.齐头检索表
四.连续检索表
第五节标本采集.鉴定和收藏
一.标本采集(collecting)
二.标本鉴定(identification)
三.标本收藏(collection)
第二章鸟纲分类概况
第一节古鸟亚纲(Archaeornithes)
第二节今鸟亚纲(新鸟亚纲,Neornithes)
一.齿颚总目(Odontognathae)
二.古颚总目(Palaeognathae平胸总目Ratitae)
三.今颚总目(Neognathae,突胸总目Carinatae)
第三节基于DNA杂交的分类系统
第四节鸟类的生态类群
第三章中国鸟类分类各论
第一节潜鸟目(Gaviiformes)
第二节虎鸟目(Podicipediformes)
第三节鸟萑形目(Proce11ariiformes)
附:企鹅目(Sphenisciformes)
第四节鹈形目(Pelecaniformes全璞目Steganopodes)
第五节鹳形目(Ciconiiformes)
第六节雁形目(Anseriformes)
第七节隼形目(Falconiformes)
第八节鸡形目(Galliformes)
第九节鹤形目(Gruiformes)
第十节行鸟形目(Charadriiformes)
第十一节鸥形目(Lariformes)
第十二节鸽形目(Columbiformes)
第十三节鹦形目(Psittaciformes)
第十四节鹃形目(Cuculiformes)
第十五节鸮形目(Strigiformes)
第十六节夜鹰目(Caprimulgiformes)
第十七节雨燕目(Apodiformes)
附:蜂鸟科(Trochilidae)
附:鼠鸟目(Coliiformes)
第十八节咬鹃目(Trogoniformes)
第十九节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第二十节形目(Piciformes)
第二十一节雀形目(Passeriformes)
第四章鸟类的分布
第一节影响鸟类分布的自然因素
第二节地理分布(geographica1distribution)
一.世界陆地分布
二.中国陆地分布
三.海域分布
第三节生态分布(eco1ogicaldistribution)
第五章鸟类的繁殖
第一节领域
一.领域的定义
二.领域的分类
三.领域的功能
四.领域性的实质
五.领域的形成
六.领域的保卫
七.领域的变化
第二节配偶
一.配偶的类型及维持时间
二.求偶行为
三.配偶的形成
四.性别异形
五.性选择的意义
第三节巢
一.巢的意义
二.巢位和巢材的选择
三.鸟巢分类
四.筑巢
第四节卵和孵卵
一.卵的大小.形状.颜色
二.窝卵数
三.产卵
四.孵卵
五.巢寄生
第五节雏及其生长发育
一.雏鸟出壳
二.雏鸟类型
三.晚成鸟的生长发育
四.早成鸟的生长发育
五.鸟类发育过程的年龄阶段
第六节亲鸟抚育
一.巢的管理
二.喂雏
三.护雏
第七节鸟类繁殖的研究法
一.巢区和领域研究法
二.配偶研究法
三.巢位选择巢及筑巢的研究法
四.产卵卵和孵卵的研究法
五.雏鸟研究法
六.亲鸟抚育研究法
第六章食物和食性
第一节食物类型
第二节取食器官
第三节取食过程与方法
第四节鸟对食物的需要量及食物对鸟的限制作用
第五节鸟类食性的变化
一.季节变化
二.年度变化
三.地理变化
四.年龄变化
第六节鸟类的社会性捕食习性
一.合作
二.共生的取食关系
第七节鸟类对水和盐的需要
一.水
二.盐分
第八节鸟类食性研究法
一.消化器官中食物检查法
二.室内饲养法
三.野外追踪观察
四.扎颈法
五.食物团.食物残迹和粪便观察
第七章鸟类的行为
第一节鸟类行为的本质和决定因素
一.鸟类行为的本质
二.鸟类行为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鸟类行为的分类
一.空间行为(spatialbehavior)
二.维护行为(maintenancebehavior)
三.营养行为(nutritionalbehavior)
四.争斗行为(agonisticbehavior)
五.繁殖行为(breedingbehavior)
六.种间行为(interspecificbehavior)
第三节鸟类行为的研究方法
一.空间行为的观察
二.维护行为的观察
三.取食行为的观察
四.繁殖行为的观察
第八章鸟类的发声
第一节发声器官
第二节鸟类鸣声的分类与功能
一.歌声(鸣唱.鸣啭)
二.叫声
第三节歌声与性别
第四节鸟类鸣唱的周期
第五节歌声的个体变异和方言
一.歌声的个体变异
二.歌声的方言
第六节鸣唱的个体发生
第七节声音的模仿
第八节鸟类的其他发声方式——机械声
一.喙发声
二.翼发声
三.尾羽发声
四.食管发声
五.气管气囊发声
六.其他
第九节鸟类鸣声研究的记录法
一.简易记录法
二.录音分析法
第十节研究鸟鸣的实践意义
一.加速孵化鸟卵的胚胎发育
二.驱赶害鸟
第九章羽毛及其脱换
第一节羽毛
一.羽毛的功能
二.羽毛的起源和发生
三.羽序
四.羽毛的构造
五.羽毛分类
六.廓羽数
七.羽毛的色彩
八.羽毛的护理
第二节羽毛的脱换
一.羽毛脱换的概念及其对鸟类生活的意义
二.换羽的体位次序
三.个体脱换序列
四.换羽与其他生命周期活动的关系
五.其他条件对换羽的影响
六.鸟类换羽的研究方法
七.研究鸟类换羽的实践意义
第十章鸟类的飞翔
第一节鸟类是最适于飞翔生活的动物
一.羽毛与飞翔
二.鸟类骨骼的特点
三.鸟类具有高效率的呼吸结构
四.鸟类具有敏锐的视力
五.鸟类减轻体重以利飞行的其他适应
第二节翼的结构和类型
一.椭圆形翼(ellipticwing)
二.高速翼(high-speedwing)
三.翱翔翼(soaringwing)
四.高举翼(high-liftwing)
第三节鸟类飞行动力学
一.滑翔飞行(glidingflight)
二.翱翔(soar)
三.鼓翼(或振翅)飞行(flappingflight)
四.悬停(hover)
第四节鸟类飞行的起源和鸟类的祖先
第五节鸟撞
一.鸟撞及其危害
二.鸟撞发生季节时间和高度
三.鸟撞的防范
第十一章鸟类的迁徙
第一节迁徒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
第二节鸟类的居留类型
一.留鸟(resident)
二.候鸟(visitor)
三.迷鸟(straggler)
第三节鸟类迁徒的内容
一.迁徙的日期和时间
二.迁徙的方向途径和形式
三.迁徙的次序和队形
四.迁徙的速度距离和高度
五.天气对迁徙的影响
六.迁徙鸟类的能量储备与消耗
第四节鸟类迁徙行为形成的原因
一.生态因素
二.生理因素
三.进化和地史因素
第五节鸟类迁徙和归巢(回归)的定向机制
一.视觉定向(visualorientation视觉导航)
二.天体导航(celestia1navigation)
三.地球磁场定向(magneticorientation)
第六节鸟类迁徙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鸟类环志的研究简史
四.鸟环及其使用和回收
五.鸟类环志和迁徒研究的意义
附:大家都来关心和参与鸟类环志
参考文献
附录一世界现存鸟类目科系统
附录二鸟类学之生僻字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