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教材)前言“文学概论”是一门系统、全面介绍文学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同时又是新闻、历史、哲学、外语等专业的必选课,,通常讲授一个学期,大约50课时。“文学概论”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关系、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律、文学作品的创作、传播、欣赏和批评规律,研究文学的历史发展规律以及作者、读者、批评家审美实践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形成对文学本质特征的整体性的认识。对于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有助其形成一个洞察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新的视野;而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则有助其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思维模式,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和研究各类文学现象,同时为学好各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课程做好理论准备。网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学生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需要学习者具有更强的毅力、自觉性和计划性。本教材的编写充分注意到了网络学习的特殊需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编写体例、章节划分与光盘讲授、网络课件完全一致,便于同学们相互参照学习;第二,内容上积极而稳妥地吸收已有定论的最新学术成果,新增了“文学传播”、“文学消费”、“网络文学”和“文学对其他艺术的吸收与借鉴”等章节;第三,章节划分在学理逻辑清晰完整的前提下从小从细,既便于初学者自学领会,又与“自由支配”、“化整为零”的网络学习特点相吻合;第四,本教材内容的取舍与网络教学资源的配备统一规划,相互整合,既保证了教材内容的完整和相对独立,又实现了不同教学资源的相互支撑、优势互补。本教材由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许鹏教授主持编写,部分文艺学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了编写。具体分工如下:许鹏负责全书理论框架的确定,详细写作提纲的拟定,第十三、十四章的编写以及全书的最后统稿;张贵勇负责第一、二、三、五章的编写;席立卓负责第四、九、十章的编写;王炼负责第六、七、八章的编写;蒋多负责第十一、十二章的编写;王校负责第十五、十六、十七章的编写。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广泛吸纳了近年来出版的同类教材的学术成果,特别是陈传才教授、周文柏教授的《文学理论新编》(修订本)和童庆炳教授的《文学理论教程》(修订版)使我们获益最多,特致谢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徐晓梅老师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苦劳动,本书责任编辑对本书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保证了出版质量,在此深表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马胜利老师,网络教育学院的王晓英老师也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热情的帮助,一并致谢。本教材编写时间较短,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各方专家批评指正。作者2003年2月24日凌晨于芙蓉作者简介:许鹏,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开始研究多媒体技术的文化传播功能,在中国人民大学率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主讲课程:“文学概论”、“美学原理”、“文学批评”、“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文艺美学”、“藏传佛教与藏族艺术”等。主要专著:《社会心理与文学发展的深层关系队》、《中介的探索――文艺社会心理研究》;光盘出版物《布达拉宫》200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材奖;《长城的故事》2000年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电子出版物国家图书奖”;《老舍先生》和《舞之灵》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新馆、老舍纪念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