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企业与企业家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

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

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

定 价:¥25.00

作 者: 黄绍伦著;张秀莉译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编项: 上海史研究译丛
标 签: 现/当代

ISBN: 9787532536078 出版时间: 2003-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202 字数:  

内容简介

  《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一流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妓女、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上海移民只占香港总人口的4,但正是这4推动了香港工业化的进程,在工业领域,特别是纺织工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这些上海移民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的移民方式,他们带来的技术和资金,他们商业观念和管理模式,家庭主义、地域观念和竞争策略等等,这一切对他们的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都是很有趣的问题。本书作者为香港大学教授,长期研究这一专题,并作了大量的社会调查。本书就是他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晶。这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形成的特殊群体——上海人,一定会有启迪。片断:在许多社会中,企业者精神与族源认同往往紧密相连。通常会发现具有相同血缘地缘的人们聚集在特定的经济活动领域内。这就引起了诸如被描述为文化层面上的劳动分工、种族垄断或种族专业化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原型当然是欧洲的犹太商人。其他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类似犹太商人的群体,例如在哥伦比亚的Antoqueno工业家,尼日利亚的豪萨商人,孟买的巴斯和季雅拉蒂织布工,伊朗的亚美尼亚商人和纽约市的意大利房东。在东南来,“中国人”一词经常被年作商人和中间人的同义词。然而在这些海外华人自己看来,又有不同的“语群”或“亚族群”,他们秀自己明显的职业分布。例如,20世纪50年代早期的曼谷,大部分米磨坊主是潮州人,锯木厂老板是海南人,皮革商店店主是客家人,机器商店的经营者是广东人。这种由地方群体组成的职业群体看起来具有中国本身传统城市经济的熟悉特征。仅举一例,据记录在20世纪初的杭州,“所有的木匠、木雕工、油漆工、家具木工和卖药的都来自宁波、茶商、布商、盐商和旅馆老板来自安徽,瓷器商来自江西,贩卖鸦片者来自广东,酒商来自绍兴。”香港本质上作为一个华人城市,这种职业聚集的模式也很明显。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群体中,无论从经济的重要性还是从集中的程度上看,最显著的要属纺织工业中的上海人。无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官方对战后该地区经济表现的评价上,他们都占据突出的地位。在试图估算“香港在制造业几乎空白的情况钙创造了巨大出口贸易额”时,布朗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来自上海的资本、实践经验和事业心是香港初始发展的强心剂”。这种分析已成为香港政府制订政策的基础。工商署于1973年拟定的工业用地的文件中,对上海企业家特别予以表彰。文件提到由于香港有幸得到“来自上海的实践经验和资本的注入”,使它比许多其他亚洲国家提前“十到十五年”开始工业化进程,即使其他国家也获得了同样必要的经济投入。然而,尽管上海人群体在香港的地位非常重要,但他们的故事仍未广为传诵。因此,此项研究的目的,即力图提供这个群体工业成就的详细解释,也填补我们对香港——一个在战后崛起的最繁荣的新兴工业区工业化过程的认识空白。希望关于上海编织工业家的研究有助于回答两上理论问题:首先,为什么具有相同地缘的人们经常集中在特定的经济领域?其次,中国工业企业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鉴于这些问题,香港的上海纺织工业家的故事,先要从简单介绍他们从事经营的环境开始。

作者简介

  黄绍伦,著名社会学家,牛津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香港大学工作,曾任社会学系主任,香港大学副校长,现任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工业化与上海人
   第二章 精英人物的移民
   第三章 工业技术和资源
   第四章 商业观念
   第五章 地域主义和竞争策略
   第六章 家庭主义和工业企业
   第七章 结论
   第八章 尾声
   参考文献
   译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