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作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在城市化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因此,城市史研究不应只停留于城市市区的研究,而须进一步拓展到乡镇层面的研究,这样才能更好地阐明城市化的深度与广度、辐射力与吸引力。尤其在当今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发掘乡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对加速乡镇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江南是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与其历史上城乡互动活跃、城镇林立密切相关,故而弄清该地区乡镇的兴起发展及其盛衰起伏情势是极其必要的。有鉴于此,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江南名镇志》丛书,希望通过整理出版江南地区著名乡镇的地方志,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和研究之便。这套丛书不像一般的古籍点校本,找几个人标点句读就了事,而是邀请该乡镇土生土长的专家学者利用熟悉家乡风土人情的优势,进行标点整理,凡错必纠,凡讹必注,因而更为可靠,更具有权威性。此外,每种乡镇志还附有本乡本镇的古今地图及彩色风景名胜照片,尤使全书显得图文并茂,兴味盎然。这套丛书率先推出《蒲溪小志》和《南翔镇志》、《安亭志》3种。它们都编纂于嘉庆、道光年间。前者实乃七宝镇志,成书后未见刊行,建国初才据抄本排印,内部发行,这次以该排印本为底本,参以各种抄本出版,系其首次正式出版面世,书后还附有两种主要抄本的异同对照表。后两者在嘉庆年间便已付梓,民国时期又经过校勘重印,较为精审,但此次出版仍取嘉庆本为底本,以存真求实,保证可信度。我国自古就有纂修地方志的优良传统,早在战国时代,便出现了最初的修志实践。经过两千多年的摸索、探究,至清代臻于全盛,不仅体例完备,内容宏富,而且量多质优,种类齐全,除省、府、州、县外,乡镇也加入修志的行列,创历代未有之记录。据统计,我国现存八千多种地方志中,清代纂修的就有五千多种,占70%左右,其中乡镇志不在少数。上述三志即清代乡镇志大盛时之产物。它们分别记述了七宝、南翔、安亭三镇的历史沿革、经济概况、社会习俗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上海人文历史的重要文献。首先,三镇都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而且明清以来一直是赋税重出之地,因此,建置多变,区划复杂,经镇志编纂者认真考求、多方查证,始得一一厘清其沿革,为后人了解各镇的渊源流变和来龙去脉提供了方便。其次,三镇均为典型的江南水乡,但其兴衰却与水利、水运的好坏密切相关。水利修,则商贾集,田事举;水利不修,则斥卤沙积,民生萧索。由此可见,兴修水利是农业社会的头等大事,即使水乡也不免。镇志中所保存的大量这方面材料,可为我们研究城镇与水利的关系以及中国古代四大政之一——河工的运作情况提供第一手资料。第三,三镇盛产棉花,棉纺织业发达,所产之土布品种繁多,有扣布、标布、稀布、浆布等,光洁厚实,质量优等,全国闻名。因此,这里店铺林立,商业兴旺,俗尚奢华,不仅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而且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也应有尽有、丰富多彩。当然,不良风尚如赌博、斗蟋蟀、吸鸦片等也搀杂其中,屡见不鲜。凡此种种,镇志均作详细记载,可备社会经济史研究者一阅。第四,三镇工商业的繁荣,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明清两代,七宝、南翔、安亭三地人才辈出,不仅科甲蝉联不绝,名臣大儒,布满朝野,而且秀民畸士、良医巧匠等也代不乏人,因而这里人文荟萃,常有贤人名流如赵孟FDA9、归有光等光顾。他们或结社集会,或读书课徒,或以诗画会友,镇志中留下不少关于他们行踪及事迹的记述,这对后人研究元明清时期江南士大夫的文化心态、生活情趣、行止交游等均不失为可资采择的资料。除上述外,镇志中收录的大量诗文还可以补现存一些文献资料之不足。如《蒲溪小志》中林则徐关于保留蒲汇塘拦潮大坝的批文,即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林则徐集》所缺。而《安亭志》中《募修圆元道院疏引》等4篇诗文,则为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嘉定钱大昕全集》所无;《下第归安亭寄友人》等诗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震川先生集》所遗。《南翔志》中有关南翔寺的诗文《建山门并桥记》、《南翔寺诗》等也为《全宋文》、《全宋诗》等漏收。上述诗文本已散佚失载,但经镇志辑录,恰可拾遗补缺。地方志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历来被视为是珍贵的文化遗产,繁博丰赡的文化瑰宝。诚然,《江南名镇志》丛书亦在此列。丛书各志不仅体现了清代修志的水平和成就,而且与具有存史、资治、兴利、教化之功能,相信随着它们的出版,将会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对方志学研究的深入、对上海史研究的发展带来积极的、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