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建国,1962年生于洛阳,祖籍山东。现为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艺术设计学博士。主要雕塑作品有《永远盛开的紫荆花》、《众志成城》、《女娲》、《置景艺术·百家姓》等,曾为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中华世纪坛进行专项雕塑设计,为包括北京在内的十多个省、市设计大型城市公共雕塑。出版理论专著《走向新雕塑》、《精神与情感》,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策划组织“99回响——中国现代雕塑33人作品展”、“中国·延庆国际雕塑展示会”,建立了以“人·生命·自然”为主题的延庆夏都国际雕塑公园;2002年受聘为“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艺术总监。本书主要从中西方文化历时形态,即:以神话、宗教和世俗这三个主要形态,来审视比较中西方雕塑与文化内涵的关系,探讨其发展演变的历程与文化因素,同时通过对中西方雕塑在各自历史中产生的变化,揭示出雕塑与文学的关系,并总结出中西方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中西方雕塑的基本特征。全书图文并茂,语言流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胥建国君给我们奉献出一本很有意义的著作《精神与情感——中西雕塑的文化内涵》,为写这本书,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围绕这个专题,广泛收集资料,深入研究,还时常与雕塑专业圈内的师友们以及文化界的朋友们热烈地讨论。他以这个题目完成了学位论文,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著作就是在论文基础上略加润色形成的。建国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是经过一段时间酝酿和思考的。他是一位艺术实践家,已经在雕塑教学和创作领域活动了很多年,并做出了成绩。长期的艺术实践,尤其是教学任务,迫使他关注理论,因为教学与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要向学生和观众说清楚,必须自己先弄明白,理出一个头绪来;此外,也许促使建国对理论产生兴趣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深感我国当代雕塑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再上一层楼,钻研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在理论上有所提高。这有两层意思,一是指雕塑家本身,不能只埋头做活,还应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中外艺术史上真正有成就的雕塑家,莫不是在社会、文化、艺术诸问题上有思考、有见解的艺术家。可以这样说,他们是雕塑家,也更?俏幕恕K堑牡袼艽醋鞑唤鐾ü翁宓乃茉炖锤腥救嗣堑氖泳酰饕峭ü煨椭性毯囊馕丁⑺枷肜从跋烊嗣堑男牧槭澜纾佣陨缁岵跋欤欢侵干缁岫缘袼艿娜鲜队肜斫猓嗣峭训袼芸醋魇堑阕汉妥笆危缘袼艿纳竺酪庖逵爰壑担运奈奶骞δ埽狈ττ械娜鲜丁8猩跽撸腥嘶拱训袼芤帐踅鼋鍪游恢钟胛幕薰氐摹⒌榷轮摹凹家铡薄T谡庵稚缁嵛幕瘴冢袼芤帐醯乃揭玫秸嬲奶岣撸怯心讯鹊摹U腔谝陨系娜鲜叮ü≡窳苏庋桓鲎ㄌ馇毙难芯浚沼谀贸隽肆钊嗽奚偷难醭晒础?建国以大量的中外艺术史实为依据,阐述雕塑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雕塑的语言和形式的制约因素很多,但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社会文化,文化内涵决定着雕塑的形式、语言,但反过来雕塑的创造也起着丰富社会文化、充实其精神内涵的作用。建国继而指出,雕塑既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式,它必然地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蕴含着人们灼热的生命热情,而在历史长河中,对雕塑文化内涵起重要作用的是神话、宗教和社会习俗(世俗)。值得称道的是,建国在对中西雕塑艺术作比较时,运用了科学的历史辩证观点,从文化和艺术形式两个角度,分析中西雕塑的同和异,从而给人们在思考艺术本质与规律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总之,这是一本史料丰富、观点新颖和有独特学术切入点的著作。它的出版是对我国雕塑学理论建设的贡献,相信会受到艺术界与广大读者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