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内科学实用糖尿病学

实用糖尿病学

实用糖尿病学

定 价:¥80.00

作 者: 胡绍文等主编
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糖尿病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1577535 出版时间: 2003-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7cm 页数: 509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介绍糖尿病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专业著作,由多名糖尿病学专家学者共同编撰而成,共42章。内容涵盖了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分型、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患者教育和护理。专题论述了糖尿病各种急、慢性临床并发症。如糖尿病并发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下肢动脉硬化,以及神经、肝胆、肾脏、眼部、骨关节病变等的诊断和治疗。对儿童期、妊娠期、老年期及围手术期糖尿病的特点和临床处理,进行了深入讨论。吸收了国内外糖尿病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融入了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的理论和诊疗方法。适于内分泌科、中医科、相关临床学科医务人员,以及糖尿病研究、临床教学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实用糖尿病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我国糖尿病学发展史略
第2章糖尿病的流行病学
第3章糖尿病的分型
第一节糖尿病的分型
第二节糖尿病各分型的特征
第三节葡萄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葡萄糖受损
第4章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Ⅰ型糖尿病
第二节Ⅱ型糖尿病
第三节特异型糖尿病
第5章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第一节主要临床表现与病理生理
第二节各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第6章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血液葡萄糖的测定
第二节尿液检查
第三节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第四节糖化红细胞膜蛋白测定
第五节糖化血清蛋白(血清果糖胺)测定
第六节血浆胰岛素及C肽测定
第七节胰岛β细胞功能测定
第八节血浆胰高血糖素(IRG)测定
第九节血乳酸测定
第十节血清酮体测定
第十一节糖尿病与血小板功能
第十二节糖尿病微循环观测
第十三节糖尿病血液流变学测定
第7章糖尿病的诊断
第一节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第二节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第三节糖尿病的诊断要点
第四节糖尿病的鉴别诊断
第8章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第一节糖尿病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
第二节糖尿病教育的对象和方法
第三节糖尿病的自我监测
第四节糖尿病的自我保健
第9章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第一节饮食治疗的意义、目的和原则
第二节总热量与三大营养要素
第三节糖尿病人食谱设计方法
第四节糖尿病肾病(DN)的饮食管理
第五节糖尿病合并妊娠的饮食管理
第六节糖尿病人主餐外的饮食选择
第10章糖尿病的运动疗法
第一节运动疗法的机制、意义和副作用
第二节运动处方
第11章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第一节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作用机制…
第二节胰岛素的治疗目标
第三节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第四节胰岛素产品和制剂
第五节胰岛素治疗方案和剂型选择
第六节胰岛素治疗的剂量和调整
第七节胰岛素治疗的副作用和并发症
第八节胰岛素应用的技术进步
第12章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磺(酰)脲类降糖药
第二节双胍类降糖药
第三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第四节研制中的新型降糖药
第13章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第一节中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第二节中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法则
第三节中医学对糖尿病的分型及辨证论治
第四节糖尿病的单味中药治疗
第14章胰腺与胰岛移植
第一节胰腺移植
第二节胰岛移植
第15章糖尿病动物模型
第16章糖尿病的护理
第一节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和心理护理
第二节糖尿病的基础护理
第三节运动疗法的护理
第四节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护理
第五节胰岛素治疗的护理
第六节糖尿病昏迷的护理
第七节糖尿病足的护理
第17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第一节发病机制
第二节病理生理
第三节发病诱因
第四节临床表现
第五节实验室检查
第六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七节并发症
第八节治疗
第九节中医辨证论治
第十节预防
第18章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
第一节诱发因素
第二节病理生理
第三节DHNS的临床表现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六节中医辨证
第七节治疗
第八节预防
第19章糖尿病性乳酸酸中毒
第一节病因与分类
第二节病理生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六节中医辨证论治
第七节治疗
第八节预防
第20章糖尿病与低血糖症
第一节病因
第二节病理生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节并发症
第七节中医辨证
第八节治疗
第九节预防
第21章糖尿病性心脏病
第一节流行病学
第二节病理生理
第三节发病机制
第四节临床表现
第五节实验室检查
第六节诊断
第七节治疗
第22章糖尿病与高血压
第一节流行病学
第二节病理与病理生理
第三节发病机制
第四节临床表现
第五节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节治疗
第23章糖尿病与脑血管病
第一节病理生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第四节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五节并发症
第六节中医辨症
第七节治疗
第八节预防
第24章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诊断
第六节鉴别诊断
第七节中医辨证
第八节治疗
第九节预防
第25章糖尿病神经病变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
第四节诊断
第五节鉴别诊断
第六节治疗
第七节中医论治
第八节预防
第26章糖尿病与消化道疾病
第一节糖尿病对食管的影响
第二节糖尿病对胃功能的影响
第三节糖尿病肠病
第27章糖尿病与肝代谢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中医辨证
第六节治疗
第28章糖尿病与胆道疾病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中医辨证
第六节治疗
第七节预防
第29章糖尿病肾病
第一节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二节病理
第三节临床表现及分期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预防
第六节治疗
第30章糖尿病与阳痿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与其它检查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防与护理
第31章糖尿病与感染
第一节病因与病理
第二节各系统感染情况
第三节预防及治疗
第32章糖尿病与口腔疾病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第四节治疗
第33章糖尿病与眼部疾病
第一节视力、眼压及外眼部病变
第二节糖尿病性白内障及玻璃体病变
第三节糖尿病视网膜病
第四节视网膜脂血症
第五节眼肌病变
第六节屈光系统的改变
第34章糖尿病与耳聋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中医辨证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防
第35章糖尿病与妊娠
第一节病理生理
第二节分类及临床表现
第三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四节实验室检查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防
第36章糖尿病与皮肤病变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常见的皮肤病及其治疗
第37章糖尿病足
第一节病因和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防及护理
第38章糖尿病的围手术期处理
第一节糖尿病患者术前评估及处理
第二节糖尿病的术中处理
第三节糖尿病的术后管理
第四节糖尿病围手术期护理
第39章糖尿病与骨关节病
第一节病因病理
第二节临床表现
第三节骨骼检查
第四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五节治疗
第六节预防
第40章儿童期糖尿病
第一节儿童期糖尿病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流行病学
第三节病因及病理
第四节临床表现与自然病程
第五节并发症
第六节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七节实验室检查
第八节治疗
第九节糖尿病儿童的管理
第十节预防
第41章老年期糖尿病(357)
第一节病因病理(357)
第二节临床表现(358)
第三节诊断(358)
第四节并发症(359)
第五节治疗(359)
第42章继发性糖尿病(361)
第一节胰腺炎(362)
第二节胰腺切除(363)
第三节血色病(364)
第四节应激性糖尿病(365)
第五节肢端肥大症(365)
第六节嗜铬细胞瘤(366)
第七节库欣综合征(366)
第八节生长抑素瘤(367)
附录与糖尿病有关的化验正常值(369)前言糖尿病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常见病、多发病。千百年来它一直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因此,对糖尿病的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严格控制并发症,不仅是糖尿病专业人员的职责,也是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责任。近年来,世界各地对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特别是分子遗传学对Ⅰ型、Ⅱ型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些成果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本书编写的目的,旨在向读者介绍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认识的新进展、新观点、以及中医学上自《内经》,直至当代的医家们防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研究成果。本书编写时正值第十六届国际糖尿病联盟大会在芬兰召开,本书采用了本次会议对糖尿病新的病因学分型和新的诊断标准。本书编写时,力求融科学性、实用性、知识性为一体,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结合临床,中、西医并举。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预防、教育以及胰岛移植。下篇主要介绍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辩证论治等进展情况。本书图文简明、通俗易懂,不仅供专业人员临证参考,亦可供广大糖尿病患者及业余爱好者阅读。本书编写过程中,曾得到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有关领导的支持与关怀。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苏博少将一直关心本书的编写工作,并为本书作序,在此一并致谢。本书编写时应用了大量的中、外公开发表的书刊资料,在此向这些作者致以真诚的谢意。由于编著者的水平有限,本书存在的缺点、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