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为香港回归设计并赶制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的大型座屏时,经老友洪君陶先生的介绍,认识了北京木刻厂的马慕良先生,并有了一段十分紧张而又愉快的合作和交流。那时候就听马幕良说,他正在准备搜集、整理一本为木雕工艺作参考使用的纹饰图案集,他还提出待整理好之后,希望我为此集写几句话,也许它能成为这次木雕工艺合作的一点启示与纪念。记得小时候,在南通老家,红木小件的作坊工场,十分普遍。我们似乎是生活在到处都能见到木雕艺术和木活细作的环境之中,从木作门窗、硬木家具、架子床、十景橱柜到镶嵌挂屏、杌凳、几案、托架……都离不开精美的造型、雕花设计与款式布局的处理,以及榫卯斗拼的结构制作施工。特别在明式家具中所深蕴着的典雅的审美精神,更是大家注目议论、赏鉴、比较、研学的许多“生活的艺术”中间少不了的一个重要专题,何况“生活的艺术”这是十分广泛的题目,而且它又和琴棋书画民居路桥以及园林小筑等等相互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严格地说,它是东方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我国已故著名的明式家具研究专家杨耀先生所出指出的:“我国明式家具造型简炬轻巧,而不笨重沉闷。线条流畅活泼,而不呆板粗劣。雕刻恰当有趣,而不是繁琐无目的的。我们从明式家具上见到简美的雕刻图案中,发现它引用了铜器、玉器、陶器以及建筑上多种花纹。这些花纹一旦被采用到家具上,都具有较精炼的发挥,足以表明我国木雕技术到了明代已经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认认真真地总结自己工作的目的,也正是为继承和发展民族艺术事业添砖加瓦。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视觉水准和如何取舍选择的问题。我们总是充满着美好的愿望,以求获得更高的水准,并满足同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但是要坚信一个真理,做比不做强,多一次实践也多一次比较。我们的成绩正是像历史的进程一样,总是在不断地积淀中不断取得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