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社会的政府们,代表未来,我要求陈旧的你们远离我们;因为你们没有任何道义上的基础也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来管理我们、令我们感到恐惧……网络空间并不在你们的统治范围之内。”1996年2月,一个网络自由主义的布道者——约翰·帕瑞·巴洛,发表了上述著名的《关于互联网的独立宣言》。其主张很快得到了许多人的响应,人们希望新的信息技术将形成一种力量,冲破一切政府的控制和法律的制约。这是一种光荣的梦想,还是一种实在的威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体的案例。自1999年1月起,作为审判长,作者李东涛法官审理了一系列具有首例性的与国际互联网有关的知识产权案件。从技术角度看,这些案件涉及上传、下载、链接、镜像、BBS、加密解密、域名、通用网址和数字图书馆等几乎所有的专业问题;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案件涉及网络版权、驰名商标、网站设计、知名商品、商业秘密、虚假广告和商业信誉的保护等诸多法律难题。对这些案件的判决,有关的当事人业已服判,同时部分判决也已被我国最高法院公报所采用,具有了判例意义。本书选择15个典型案例,作者使用通俗有趣的语言,一方面对基本案情进行回顾,同时从历史、哲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对案件所涉及的法律难题进行分析。作者在这里试图说明:虽然网络技术改变了我们与远距离的信息和远距离的人们进行接触的方式,虽然法律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并不像法律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那样直接、全面,但当我们逐步适应这种新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影响时,我们不难发现,现有的法律对冲浪者(网民)的行为还是有约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