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研究的重点体现在:第一,教育—人力资本—科技—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辩证关系;第二,依据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两个途径,分别从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入手,构建教育生产函数和超越生产函数,测量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依据教育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把教育纳入经济系统构建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测量教育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正是这种在理论与模型上的创新性,所提出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全书共十四章,包括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对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增长的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终身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投入及其结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普通高等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本书前言前言可以讲,21世纪是管理科学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的迅速提高,知识已经成为第一要素,它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决定了对管理科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由于管理环境的复杂多变,科学管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是管理科学发展的规律,因为在社会与经济还不发达时,技术的作用占统治地位,科学管理的作用被掩盖起来,甚至可以被忽视也无妨大局;当社会与经济由不发达转向发达时,固然技术的作用仍占统治地位,但科学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显现出了突出的地位。也就是说,如果管理水平上不去,先进技术的作用不能被发挥出来。并且,技术越先进,对管理水平要求越高。可以预料,在21世纪的今天,管理科学将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不可否认,管理科学(这里指用于社会与经济生活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而意识形态领域中管理思想与理念当属中国)来自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认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着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整合、创新的过程。首先,几年来管理科学学术著作和教材的(原版)引进是必要的。其次,经过学习,消化与吸收后的整合是创新的基础,第三是结合实际或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就目前中国情况来说,已经到了整合与创新的接口处。基于此,2002年出版了《管理科学论丛》,它包括知识经济与微观管理、知识管理理论与运作、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金融业务风险及其管理、新公共管理及应用、市场营销策略与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创新与管理、广告策划与决策等十本专著。而《前沿管理科学论丛》正是它的延续,它进一步反映了国内外目前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本套论丛的主编叶茂林、林峰、葛新权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学术成果。为把握国际管理科学研究前沿以及最新成果,也为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满足企业及个人对管理科学的需要,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反复酝酿与策划后,确定了这套《前沿管理科学论丛》的指导思想:作为一套管理科学学术著作,力求反映国外最新的管理科学成果,为我所学,为我所用。《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这套论丛中的第一本。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显著。无论是微观管理,还是宏观管理,都应该与教育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正是本书作为丛书的第一本的缘故。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由于创新的主体是人才,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决定了它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决定了它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增长模式。综观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的发展历程无一不说明了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和贡献。反过来,经济增长又促进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并对教育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如何测量教育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尤其是测量教育以及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协调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传统上,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主要包括:舒尔茨的余数分析法、丹尼森的因素分析法、斯特鲁米林的劳动简化法以及中国学者的总课时简化法、劳动生产率法、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等。本书认为,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它们的共同的不足在于:由于缺乏教育资本数据而只能以教育投资代替资本;没有考虑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带来的深远影响;没有考虑教育的层次而简单笼统地计量教育总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然而实际上教育是有层次的,并且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它与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由于缺少关于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以及没有建立在对教育规律、科技规律、经济增长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之上来测量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这些测量与实际有较大的误差。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在理解教育、科技、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不同层次的教育放在经济系统中来计算它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建立数量联系才有意义,才能为协调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书依据教育经济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教育学和管理学原理,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回顾、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教育发展的政策等五个方面分别分析、研究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教育—科技—经济增长规律及其正相关的辩证关系,进而建立了教育生产函数和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来测量教育以及不同层次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能够测量出教育与经济系统中人口、就业、投资、财政、金融、收入分配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与建议。本书研究的重点体现在:第一,教育—人力资本—科技—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辩证关系;第二,依据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以及教育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两个途径,分别从不同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入手,构建教育生产函数和超越生产函数,测量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三,依据教育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把教育纳入经济系统构建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测量教育与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正是这种在理论与模型上的创新性,所提出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全书共十四章,包括教育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对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增长的质量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教育与区域经济增长、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终身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投入及其结构、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普通高等学校质量管理体系。本书由叶茂林执笔。在写作过程中,王斌副教授,研究生尹书通、刘振霞、孙晶、李会莉、刘津、邵慧燕等在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这本专著的出版,作为抛砖引玉,将有助于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从事教育研究的理论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和教育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者都具有参考价值,也适合作为教育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书中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叶茂林林峰葛新权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