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绝大部分章节放在语用学理论的讨论上,诸如对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利奇、奥斯汀、哈贝马斯以及晚近的维什伦等,都有专门论述,对如何界定语言的当下意义,语境的随机性、不可论证性和不可规约性,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理想交往理论的不可即性和语义的不确定性等重要问题,均做了令人信服的阐释。读者对象:语言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相关专业爱好者。鲁苓,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英语系,现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封底文字:_本书的绝大部分章节是关于语用学理论的讨论,诸如对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利奇、奥斯汀、哈贝马斯以及晚近的维什伦,都有专文论述。我们知道,语用学理论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以“能指一所指”为主导的语言意义所未能解释清楚的问题,但人们在前进过程中又进一步发现这样那样的不足,如在诸多可选义项中如何界定语言的当下意义,语境的随机性、不可论证性和不可规约性,言语行为的分类标准问题,理想交往理论的不可即性,语义的不确定性,等等。这些都说明,作者的头脑是清醒的。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单纯讨论20世纪语言研究的路向和运动轨迹,而是将我们的视线引向21世纪的思想文化运动的走向,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兴起……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讨论中能引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思想。在当今学界大谈这个“主义”那个“理论”的时候,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仍不乏其生命力,对我们的研究分析工作仍有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