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9月我的第一本维权著作《最新工伤处理操作实务》出版以来,我的主要律师执业领域开始转向劳动法领域特别是职工维权方面。为了给广大工伤职工提供法律帮助,2005年4月创建了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自2006年2月发起成立北京义社劳动咨询中心以来,我的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职工维权的事业上。几年来,我和我的同仁通过代理案件、接待咨询、热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网站解答等各种方式给工伤职工提供各方面的法律帮助,累计超过10000多人次,接触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案例。本书收录的绝大部分案例,就是从这些案例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与典型性。这中间不仅包括我给工伤职工解答的各种疑难问题,也吸收了我的同仁们给工伤朋友们解疑答惑的众多案例。虽然最后由我整理完成定稿,但也应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对我来说集中精力写作工伤维权的著作,完全缘于本人亲身遭受的一次特殊工伤经历。我曾在大型中央骨干企业担任专职法律顾问,在公司与子企业问的一次篮球比赛中,我作为参赛队员不慎右膝受伤。以自己过往的运动经历来判断,我觉得伤情并不严重,休养一段时间就会好了,所以也没有向公司提出申请工伤认定的请求。但是后来发展的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受伤后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伤情越来越严重,肌肉严重萎缩,以至于无法再跑步。后经权威专家确诊为前交叉韧带断裂、半月板撕裂,需进行手术。而手术所需的费用之巨几乎超出了我的承受力,术后康复耗时之长、痛苦之烈则几乎超出了我的想像。为此,我向单位提出了工伤认定的申请报告。公司的有关部门因为认识的原因,拖了较长一段时间后,才向当地劳动部门递交了工伤认定申请报告。工伤认定申请很快就获得了劳动部门的批准,随后进行了伤残鉴定,并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作出了结论。但是此后工伤待遇的落实,却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其问涉及工伤保险缴费不足、平均工资的计算及扣发工资的补发、就医路费的报销、医疗费的报销、护理费的计算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件事情的经历,大大深化了我对工伤问题乃至劳动保险甚至劳动法的认识,给了我很多启发。 我常想,如果我不是律师,这类问题的处理是不是要更复杂?如果换一个普通工伤职工,是否能获得法定的工伤待遇?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工伤职工来说,他要如何争取自己应该获得的权利?相对于强大的企业集团与用人单位这样的机构而言,个体的能力再强也是弱小的,属于弱势群体。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就是无力的、就该任人摆布,毕竟,国家建设的法制轨道给了个体以这样的机会。相对于强者而言,个体如果要争取自己应该获得的权利,就必须站在法律的制高点,让法律为我们说话,让法律为我们撑腰,让法律为我们伸张正义。因此,工伤职工及其家属要争取自己的权益,就必须熟练掌握工伤维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对自己的权利主张找到法律依据,能找到法律依据证明用人单位的相关行为违法。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就必须掌握法律。否则,就会像一位劳动部门的朋友来信所说的一样,“因为缺乏法律意识,很多农民工在遭受工伤以后,拿到的赔偿只有法定赔偿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却还在说着感谢的话语,不知道是一种怎样的心酸。对于工伤职工及其家属而言,要掌握有关工伤保险法律法规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国目前的工伤保险立法现状,除了《工伤保险条例》是行政性法规外(个别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还有少量的部门规章、地方性规章,而大部分还是部门和地方的规范性文件。而层级最低的规范性文件却是工伤事故处理过程中使用频次最高、实用性最强的。在各地行之有效的规范性文件少说也有几十个,多的上百个,而且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与企业单位的职工工伤待遇完全不一样。这么多法律法规,如此琐碎,别说一般工伤职工,就是一般用人单位也不见得搞得清楚,像我这样的专业人士有时还需要查找各种资料。在我自己寻求工伤待遇的落实过程中,我翻阅了很多资料,包括不少工伤实务处理的著作。从工伤职工的角度来看,很多著作存在的一个通病是,实用性还是不够(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以后,这些著作的实用性就更加不足了)。因为作为一个普通工伤职工,就是希望能够明白工伤认定乃至工伤待遇落实的全部流程,因为他们不可能像专业人士一样去查阅各种资料、研究各个问题。在此,我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较大程度上避免上述书籍的缺陷,给广大工伤职工及其家属以更多帮助与指导。有过工伤的经历,让我对工伤职工及其家属有特别的理解。我愿引用《最新工伤处理操作实务》(修订版)的前言中的一段话,来表达我在编写本书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在本书第一次出版的前言中,我曾以‘惟愿天底下不再有人受工伤的困扰’作为题记。不料,就在本书出版不久,我就惊闻我高中时代的一个伙伴、也是我的一位远房表哥蒋志毅,在广州的建设工地上从高层建筑上摔下不幸身亡,而其子尚在蹒跚学步之中。痛哉斯人,真让人感叹天有不测风云、工伤猛于虎也!在此,我真诚地希望无论是职工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设法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吧!”借本书出版的机会我愿对广大工伤职工表达我深切的慰问与真诚的祝福!本书的出版要特别感谢法律出版社的编辑戴伟先生,他作为法律人的那种急广大工伤职工之所急、想广大工伤职工之所想的真切情怀与人文关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也促成了本书的早日面世。他对于本书的体例设计、内容编排等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使本书编写得更加完善。本书的完成,要感谢北京义社劳动咨询中心的朱茂林、刘新奇两位同仁,他们为本书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做了很多工作。另外,也要感谢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的众多在劳动部门工作的执心网友,如广东梅州的廖小兴、山西运城的侯宁波及其他众多不知道实名的网友,他们在工伤论坛上的解答,也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写作思路。最后,要特别感谢知名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的刘仁文教授。刘教授与我同为湖南隆回人,相交已有十年了,他在学术、工作、生活等方面给了我很多支持。在工伤维权工作中我确实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也和刘教授谈到过我的难处,希望他可以向有关领导反映一下情况。刘教授不仅向有关领导写信推荐我的事迹,还主动提出给我的新书作序。刘教授一向重视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工作,而本书属于形而下的纯实务范畴,此次他主动为这本实务著作作序,既是对我本人及工伤维权工作的支持,也体现了他长期关注社会问题的人文精神,确实让我非常感动!对于职工维权的艰难,光凭少数人的努力是很难改变大环境的,身处其间,甘苦自知。真的希望维权不再是弱者的奢望、强者的施舍。在此,真诚地祝愿刘教授与家人及所有支持并关注弱势群体维权的人们好人一生平安!囿于本人水平与时间所限,本书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