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人格与文化分不开,从社会化的视角看,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接受文化规则而逐步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格是复制品。中国的文化传统极为厚重而又顽强,但即使如此,也顶不住多灾多难的打击。文化断裂同社会动荡一样,其人格的分离和缺失,不是几十年工夫就可以调适过来的,群体记忆会将其心理、社会效应从过去延续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突飞猛进,使我们将“文化自觉”作为自我认同的相关话题予以思考,其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品质,推动人格建设。中国文化的心理学研究中“已”的观念和与之相关的命题,在我们今天讨论“自省”、“自知”进而讨论心理品质和人格建设的话题时,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文化的“已”,并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对”为单元的关系体,“人”之不有,则“已”亦不成,不是单纯“义利”于“已”,也不是单纯“义利”于“人”,而是沿着“为仁由已”的命题逻辑,“为仁”之时亦“为已”,“行仁”之中亦“行已”。“修身”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先。这是“为”、“行”、“修”都含有做、实践、操作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的心理学解释,亦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人格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