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

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

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

定 价:¥35.00

作 者: 叶舒宪著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新世纪学人文萃
标 签: 中国哲学

ISBN: 9787224072297 出版时间: 2005-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633 字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序(1) 自序 “我读庄子”与“庄子读我”(1) 导论 庄子与神话:20世纪庄学研究新视点(1) 一、“神话”概念的引入(2) 二、寓言:神话哲理化(3) 三、神秘思想与“古道教”(8) 四、发掘隐藏的神话(13) 五、《庄子》与神话思维(22) 第一章 道之回归(34) 一、庄子的诗性智慧(35) 二、“道术”之裂与回归(37) 三、《庄子》“归真”情结(39) 四、解庄法门:大、远、返(45) 第二章 卮言与天钧——《庄子》的回旋结构(53) 一、卮言的“诗性智慧”(54) 二、天钧与天倪的取象原型(62) 三、《庄子》的回旋结构(75) 四、庄周释名(83) 第三章 鲲鹏与浑沌(94) 一、“神话结构”与内篇的整体性(95) 二、鲲鹏辩证法(103) 三、千面浑沌(118) 四、中央的生物学意义和宇宙论意义(158) 第四章 壹与葫芦(167) 一、原型研究:从神话到概念(168) 二、儒、道话语中的“一”与“壹”(171) 三、《庄子》中的“一” (176) 四、“一”与创世葫芦(184) 五、瓜瓠与祭仪(192) 六、“壹其性”与壶中世界(202) 七、“一分为二”的原型(214) 第五章 返胎与复朴(227) 一、壶子示相的逆行特性(228) 二、返胎的四步程序(235) 三、道家的胎恋及胎息(245) 四、“婴儿未孩”与“机发于踵” (253) 五、列子复朴(266) 六、朴的原型:大瓠、大树(269) 第六章 道之数(277) 一、《庄子》与神秘数字(278) 二、内篇“七”与“七窍”、“七圣” (282) 三、“十九年” (293) 四、寓言十九重言十七(302) 五、“三十六”与“七十二”的由来(311) 第七章 四段循环式(324) 一、四段循环论:斯宾格勒、弗莱、邵雍(325) 二、《庄子》中的四段式(341) 三、《周易》的四段式:元亨利贞(406) 第八章 庄子轮回观(416) 一、印度轮回观(417) 二、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上) (422) 三、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下)(430) 四、文化涵化与中印轮回观的互阐(441) 第九章 解之双解——《养生主》的生命礼仪(448) 一、“殆”的物化观(449) 二、“知无涯”与“不知死” (453) 三、“解牛”的仪式观(460) 四、“出生入死”的隐喻之根(470) 五、从“悬解”到“尸解”(475) 第十章 道的创世记(487) 一、“道”的创世记(490) 二、稀韦氏契天地(495) 三、伏戏氏袭气母(501) 四、伏戏氏与日月星(513) 五、七神:宇宙七方的象征(519) 第十一章 人神之间——神话置换为仙话的轨迹(528) 一、《庄子》与神仙思想(529) 二、入神分际:“绝地天通”与失乐园(536) 三、蚕与龙: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544) 四、嫦娥奔月: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续)(553) 五、“守精”与“同帝” (559) 第十二章 庄子生态观(571) 一、“天之苍苍”与太空视点(572) 二、“至德之世”的人类学参照(579) 三、“小国寡民”的生态蕴含(589) 四、“德”与“无为”的环境伦理观(595) 五、齐物:消解人类中心观(602) 六、生态智慧的原始寻根(610) 附录 海内外学者有关叶舒宪学术研究的(续编)评论文摘(618) 后记(631) 书摘这样,我们在老子与庄子的著作中既看到思想上的一脉相承之关系,又可看到二者在语言表现形式方面的明显差异。简单地说,老子只尝试用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去表达永恒回归主题,从内容上看是无可厚非的,但从形式上看就未必周全、圆足。这种以非循环往复的语言形式传达循环往复的“道”之思想的重大欠缺,正为庄子施展他的创造性语言能力与叙述技巧,在寓言、重言和卮言的复杂变幻中兑现循环回归式的表达形式,留下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从而将在老子那里初露端倪的诗哲合一的思维风范一下子拓展到更高级的全新境界,使《庄子》这部书成为文化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文章极品,对历代思想家和诗人墨客都同样具有未可替代的启示作用。 具体而言,当《庄子》一书中用正面议论的方式表达“反”(返)、“复”、“归”的中心命题时,我们所看到的似乎是《道德经》中同类思想和语言的再现与发挥;或者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是老子和庄子分别对神话时代的回归主题之重新阐发。 《庄子》中“反”字共出现88次,其中用于归返之义的占了大多数。在用作“返”的50多例中,作为术语表达回归命题的又占半数以上,或可视为《道德经》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一说的发扬光大。如《大宗师》中的“反复终始,不知端倪”和“反其真”;《在宥》中的“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天地》中的“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是谓玄德,同乎大顺”;《缮性》中的“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秋水》中的“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同篇中的“始于玄冥,反于大通”;《至乐》中的“人又反入于机”;《田子方》中的“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知北游》中的“直且为人,将反于宗”;《庚桑楚》中的“以死为反也”;《徐无鬼》中的“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则阳》中的“穷则反,终则始”;《盗跖》中的“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天下》中的“百家往而不反”,“逐万物而不反”等等。这些话都明确提到返即回归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对“不反(返)”的忧虑。在老子那里只有“与物反矣”之说,庄子则发展出“反真”、“反德”、“反宗”、“反于大通”、“反其性情”等一系列说法,并显示出终始相续的循环意蕴,即通过“返”而达到“往”与“返”的统一,实现“周”的理想,以“游于无穷”。《秋水》篇“反要而语极”句成玄英疏云:“虽复混迹人间而心恒凝静,常居枢要而反本还源。”同篇“反于大通”句又疏云:“夫庄子之言,穷理性妙,能仰登曼苍之上,俯极黄泉之下,四方八极,夷然无碍。此智隐没,不可测量,始于玄极而其道杳冥,反于域中而大通于物也。”万物既然都遵循着变化回返、推衍不已的自然大法,人类个体的处世态度也就以能否“返本”或“返其真”为根本的判断尺度,期望由此实现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对应。P40-41

作者简介

暂缺《庄子的文化解析:前古典与后现代的视界融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序(1)
自序 “我读庄子”与“庄子读我”(1)
导论 庄子与神话:20世纪庄学研究新视点(1)
一、“神话”概念的引入(2)
二、寓言:神话哲理化(3)
三、神秘思想与“古道教”(8)
四、发掘隐藏的神话(13)
五、《庄子》与神话思维(22)
第一章 道之回归(34)
一、庄子的诗性智慧(35)
二、“道术”之裂与回归(37)
三、《庄子》“归真”情结(39)
四、解庄法门:大、远、返(45)
第二章 卮言与天钧——《庄子》的回旋结构(53)
一、卮言的“诗性智慧”(54)
二、天钧与天倪的取象原型(62)
三、《庄子》的回旋结构(75)
四、庄周释名(83)
第三章 鲲鹏与浑沌(94)
一、“神话结构”与内篇的整体性(95)
二、鲲鹏辩证法(103)
三、千面浑沌(118)
四、中央的生物学意义和宇宙论意义(158)
第四章 壹与葫芦(167)
一、原型研究:从神话到概念(168)
二、儒、道话语中的“一”与“壹”(171)
三、《庄子》中的“一” (176)
四、“一”与创世葫芦(184)
五、瓜瓠与祭仪(192)
六、“壹其性”与壶中世界(202)
七、“一分为二”的原型(214)
第五章 返胎与复朴(227)
一、壶子示相的逆行特性(228)
二、返胎的四步程序(235)
三、道家的胎恋及胎息(245)
四、“婴儿未孩”与“机发于踵” (253)
五、列子复朴(266)
六、朴的原型:大瓠、大树(269)
第六章 道之数(277)
一、《庄子》与神秘数字(278)
二、内篇“七”与“七窍”、“七圣” (282)
三、“十九年” (293)
四、寓言十九重言十七(302)
五、“三十六”与“七十二”的由来(311)
第七章 四段循环式(324)
一、四段循环论:斯宾格勒、弗莱、邵雍(325)
二、《庄子》中的四段式(341)
三、《周易》的四段式:元亨利贞(406)
第八章 庄子轮回观(416)
一、印度轮回观(417)
二、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上) (422)
三、庄子与中国本土的轮回思想(下)(430)
四、文化涵化与中印轮回观的互阐(441)
第九章 解之双解——《养生主》的生命礼仪(448)
一、“殆”的物化观(449)
二、“知无涯”与“不知死” (453)
三、“解牛”的仪式观(460)
四、“出生入死”的隐喻之根(470)
五、从“悬解”到“尸解”(475)
第十章 道的创世记(487)
一、“道”的创世记(490)
二、稀韦氏契天地(495)
三、伏戏氏袭气母(501)
四、伏戏氏与日月星(513)
五、七神:宇宙七方的象征(519)
第十一章 人神之间——神话置换为仙话的轨迹(528)
一、《庄子》与神仙思想(529)
二、入神分际:“绝地天通”与失乐园(536)
三、蚕与龙: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544)
四、嫦娥奔月:变化哲学的形而下视角(续)(553)
五、“守精”与“同帝” (559)
第十二章 庄子生态观(571)
一、“天之苍苍”与太空视点(572)
二、“至德之世”的人类学参照(579)
三、“小国寡民”的生态蕴含(589)
四、“德”与“无为”的环境伦理观(595)
五、齐物:消解人类中心观(602)
六、生态智慧的原始寻根(610)
附录 海内外学者有关叶舒宪学术研究的(续编)评论文摘(618)
后记(63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