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最新调研成果,书中对21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坚信21世纪将是中国重铸辉煌的世纪。本书的主要内容:一、深入调查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提出混合所有的股份制是最具活力的经济形式。二、跟踪分析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的情况,提出要以新型工业化取代重化工业化。三、研究破解“三农”难题的政策措施,提出以劳力换土地的农产品对外贸易战略。本书前言我出生在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距离县城三十多里,距最近的集镇也有七八里地。祖辈和父辈都是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当我到了上学年龄时,正值土改后农村经济恢复时期,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渴望文化翻身,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都涌入学校,从小学读起。村里还开办了夜校,供成年人学习。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学习文化的氛围中,我自然把读书看成是天大的事情,从不耽误一节课。学校里有一批老师对教书也非常投入。语文是我最爱学的一门课,因为有一位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吸引人。在学校和村里,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如饥似渴地看,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各种历史和神话故事,看过之后再给其他小朋友们讲。初小升高小、高小升初中,我都是班上惟一的保送生。1958年,在我进入初中一年级时,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运动打乱了平静的生活。全校师生停课几个月来到唐河岸边,用簸箕在河里淘铁沙,再送到几里外小高炉里炼铁。直到冬天临近了才回到教室。我曾用石灰水在公路边的墙上刷上了一人多高的一条标语:“政治挂帅,保粮保钢”。虽然我不太懂它的意思,但是,粮食和钢铁这两样东西很重要的观念,却深深印在了脑子里。不久,就进入了困难时期。学校和村里的食堂都缺粮,干红薯叶成为充饥的主要食物。后来,学校干脆放假半年多,直到初中二年级时才复课。高中三年,虽然农村经济逐渐好转,但在学校里仍以红薯为主食,勉强可以吃饱肚子。每到周末,挑着粮食,从家到学校往返六七十里,锻炼了身体。高中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我把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报在了前面,没料到居然被录取。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里闹得天翻地覆。直到工宣队、军宣队进校,才逐渐安定下来。这一时期,看了不少政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邯郸市武安县内的一个选矿厂,当球磨机工。干了一年多,又到公司设计队参加团城铁矿的设计。当时,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号召全党学习马列原著。我先后被送到河北省委党校、邯郸地委党校学习《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等著作。集中一个月时间学一本书,真是咬文嚼字,逐句细抠,学得十分认真。回来后,改行做了理论教员,给公司党委当学习秘书。到30岁时,做了理论教育科副科长,读书、讲课,组织干部职工理论学习,成为我的主要工作。此后几年,我又转到党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党委办公室和学大庆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稿和有关文件,开始接触到企业管理。1975年,为了加快邯邢冶金矿山基地建设,冶金部调全国著名的先进单位马万水工程队来邯郸,此后的两三年内,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同马万水工程队在一起,总结他们的经验,同那些朴实的工人和干部交上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