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公元1371-1435年,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阳(今云南南晋县)人。明初任内宫太监,时称三保太监。明代杰出航海家。当时,中国以南海为界,把通往各国的海路划分为东洋和西洋。从1405-1433年前后七次率舰队奉使出西洋(今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遗郑和出使西洋,揭开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郑和出使西洋的人员组成,主要人员有水手、官兵、采办、工匠、医生、翻译等27800多人。郑和船队,性能、装备及规模都是当时世界一流的。船队中较大的船舶称为宝船。宝船最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九桅十二帆,十六橹至二十橹,舵重4810公斤。1957年5月在南京下关三叉河明宝船厂遗址发现巨型舵杆,铁力木制成,全长11.07米。经测算这支舵的高度应在6.25米左右,可作为上述宝船大小记载的实物证明。14O5年(永乐三年)十月,当强劲的东北季风吹起,由载着二万七千余人的六十二只大船组成的船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扬帆驶向大海,揭开了历史性大航海的序幕。十天后,船队到达了此次航行第一站:占城新州港(今越南归仁),在占城作短暂停留之后,船队向爪哇国南下,沿着印度半岛海岸,穿过渤泥岛西侧,顺风行驶20昼夜,抵达了被誉为“东洋诸国之雄”的爪哇。接着,郑和指挥船队取道邦加海峡,访问了旧港(今苏门答腊巨港)、满刺加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柯枝(今印度柯钦),最后到达当时中东贸易中心地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完成了第一次航行的使命。1407年秋船队归国,随同而来的还有爪哇、满利加、阿鲁、苏门答腊、小葛兰、古里诸国的朝贡使节。几个月后,郑和二次出海。这一次航行路线同第一次差不多,也历时两年,有关这一次的记载不很详细,从郑和亲笔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中,我们可以续引一个大概:“永乐五年(14O7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其国王各以方物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归。”其中新访问的国家暹罗,大约相当于今天之泰国。在郑和还航行于海上的14O8年,已经确定第三次航海计划的成祖,为此命令建造船舶,做好准备,等待他归来。14O9年夏,郑和归国,成祖没有让他休息多久,带着一身疲惫,郑和又一次统领船队,从刘家港出发,第三次航行在东印度洋上。这一次航行仍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并在满刺加建立排栅城垣,盖了仓库,作为海上贸易的中间转运站。完成第三次航海返故里的郑和,度过了好久平静的日子。一年半之后,1412年(永乐十年)11月,成祖下达了第四次航海的命令。前三次航海,郑和船队最远到达印度西岸的古里,主要访问的是印度洋以东的国家,这一次,成祖敕令,要进一步向西,前往招谕忽鲁漠斯、卜喇哇、溜山,孙刺诸国。此后四次航海,都将东非沿海列入了航程之内,进一步扩大了同海外各国的交往与贸易,增进了中国同西方世界的交流与友谊。为了这次航行,郑和作了积极的准备工作。因为西亚各国是伊斯兰教的国家,郑和特意从西安请来伊斯兰掌教哈三为通译,以求交涉之便。1413年(永乐十一年)冬,船队启航,沿着旧路,抵达古里,然后续航向西,最后到达西亚的忽鲁漠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格什姆),奉呈国书,招诱其向明廷朝贡。国王答应入贡于明,完成了使命的郑和,便开始回航。而分遣船队,航向更远方的非洲东岸各国去了。1415年,郑和归国,一年后,分遣船队归国,随同归来的有溜山、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阿丹、刺撒等阿拉伯国家和东非国家的使节。在随后的几年中,郑和又率队完成了第五、第六次航海,将明朝的文化传布到了阿拉伯沿海和非洲沿海的许多国家。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死,仁宗即位,废止一系列对外政策,郑和航海事业告以中断。1425年宣宗即位,诏令郑和出海。1431年(宣德六年)初至1433年(宣德八年)花了三年多时间,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还特地到伊斯兰圣地麦加朝圣。这次于印度洋、波斯湾的巡航,是郑和最后一次总结性航行。由于明廷内禁海派的反对和阻扰,宣德帝下严禁出海的上谕。宣德十年(1435年),郑和病逝,享年六十四岁。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亚洲、非洲等30余国,建立了邦交和贸易关系,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亚洲、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国到东南亚的侨民也迅速增加,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为南洋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显示了中国人在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高超技术,证明在当时,中国在世界航海事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封建大一统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郑和七次远洋航行,他开辟了二十一条远洋航线,总航程约七万海里以上,绘制了《郑和航海图》,图中对航向,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的分布都作了比较可靠的记录,这是中国早期有关海洋地理的珍贵地图,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评述道:“它是一幅真正的航海图,图中除了标有航线的精密针位外,还标有以更数计算的距离,同时也标注了沿岸对船员来说可能是很重要的所有各点。”与郑和共同出使西洋的翻译马欢、费信、巩珍还分别著有《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这三本书记录了他们所到之国的风土人情,是研当时这些国家历史的珍贵史料。郑和还将他近30年的航海经验和收获,编撰成了《航海地图》和《针位编》两本书。郑和航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发展贸易、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每次航海耗资巨大,七次远航以后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这样,郑和七下西洋也就成为中国航海事业从繁荣鼎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