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妈妈的成长》即将与读者见面了,此时的心情难以用语言描述,这是一个妈妈的成长,更是一个女人的成长。自从1985年第一次听说“心理学”三个字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年了。经历了初学时的新奇、学习中的兴奋、毕业后的犹疑、工作中的彷徨,我从勤奋学习的学生、大学的教师、到外企的白领,从无知的少女、成熟的少妇、初为人母的生涩、到九岁儿子的母亲,其间成长的艰辛、矛盾、困惑,酸甜苦辣咸样样俱全。受过专业的系统训练的我,面对儿子的成长历程,满腹的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理论无处施展,我也曾经疑惑:难道我的儿子很特别吗?难道心理学的理论不实用吗?直到2004年初,偶然的机会听说台湾“亲职教育”专家钟思嘉教授要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举办“亲职团体领导者培训工作坊”,正是关于如何提高父母效能、如何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的课程。我仿佛抓到救命稻草一样赶去报名。三天的工作坊很快结束了,这套“父母效能系统培训”正是我寻寻觅觅多年的课程,他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短短的几周内帮助父母了解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焦虑、紧张、愤怒,如何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架起良性的沟通桥梁,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最重要的是父母不需要学习系统的心理学的理论成为心理学家,他们只需要成为自己孩子的心理调节师就可以了。父母要给孩子提供宽松、愉快、温馨、健康的家庭气氛,要在每个平平常常的与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称职快乐而不失权威的父母。当我将这套课程所学的方法用于我和儿子的实践中时,取得的成绩更令我欣喜若狂,那个曾经磨磨蹭蹭、胆小被动、不自信、不合作、疏远我的儿子,变成了积极主动、自信、合作、亲近我的儿子。我也从原来的苦恼和束手无策的妈妈,变成为自信而理智的妈妈。儿子的变化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纷纷向我讨教秘籍,也激发了我要推广这套课程的动机。2004年9月4日,200多名父母怀着共同的目的“培养有责任感的孩子”,在北京师范大学静文讲堂里,与钟思嘉教授探讨教养孩子的方法和技巧,那种热切的渴望和拳拳父母心感动了我,也更增强了我的决心。2004年9月15日第一个“父母效能系统培训”班开课了,课堂上那些感人的故事和妈妈们的喜悦激动常常让我们热泪盈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广东出版集团的雷蕾女士,向她介绍了我们的课程,以及妈妈和孩子们的感人故事,她说“为什么不写一本书呢?让更多的父母受益!”是呀,多好的提议!大家都为这个想法激动不已。在她的促动和努力下,我们这些从未写作过的人开始动笔描述那些鲜活的故事。拿起笔来才发现写作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如何将发生在近50个家庭的真实故事再现?经过5次易稿,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我们将几十个孩子和家庭的故事以几个典型的人物体现,围绕着豆豆和豆豆妈妈的成长展开,希望使大家读起来更有趣味性。这些故事看起来平平常常,仿佛就在身边,其中的苦涩和快乐恐怕只有为人父母者才能体会到。书名“豆豆妈妈的成长”也另有寓意,那是一次愉快的新疆之行给我带来的灵感。2004年8月,我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带着我们年龄都差不多大的孩子结伴去新疆游玩。一路上,孩子们像小鸟一样不停地叽叽喳喳地说着,笑着。作为父母的我们也都抛开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压力,尽情地享受着旅行的快乐。我记得那次旅行收获颇丰。有太多使我感动的东西。相机被我一直紧紧地握在手中。我不停地走,不停的拍。我为大漠那滚滚的黄沙感动,我为异族女孩那纯真美丽的笑容感动。总之,我用镜头捕捉着一切美好的东西。突然,镜头中出现了我们的孩子们。只见它们兴奋地笑着,跳着,好像是想到了极其好玩的事情。我被孩子们的笑声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靠近他们。原来,他们给彼此都起了十分搞笑的绰号。孩子们称我们这次旅行为“豆豆家族之行”大家都是一家人,妈妈们都是豆豆妈妈,爸爸们自然也就成了豆豆爸爸。孩子们有的叫荷兰豆,有的叫土豆,有的叫红豆,有的叫绿豆。望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我感动的同时不禁为孩子那丰富的想象力折服。“豆豆家族”这个比喻是多么的贴切呀。每一个孩子不正是“豆豆家族”的成员吗?他们像一颗颗小豆豆,只要父母给与适度的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他们就会像豆一样发芽、健壮成长、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正是缘于这份灵感,我们就把这本书取名为“豆豆妈妈的成长”。感谢钟思嘉教授,没有他的倾力支持,我们就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困惑;感谢所有给与我们支持和鼓励的父母们,没有他们的实践与合作,就没有这些感人的故事;感谢我们的家人,没有他们的付出和配合,我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完成写作;感谢广东出版集团北京蓝洋广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李良元总经理和雷蕾编辑,没有他们的辛苦,这些故事仅仅停留在我们的回忆里,渐渐被尘封、淡忘。感谢我们的读者,你们的包容和耐心,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此时此刻,我以一个母亲的名义,衷心希望与各位父母分享这份喜悦和快乐。这仅仅是个开始,教育的路很长很长,让我们携起手来,与我们的孩子一起跑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