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函谷之间,北临黄河,南为崤山,古称桃林之塞,谷道狭深如函,树木茂盛,不见天日,号称天险。战国时代,秦势力范围的东界,大致达到在今河南灵宝市北的古函谷关一带,所以苏秦说秦惠王:大王之国“东有崤、函之固”(《战国策》)。西汉一统,割裂形势已不复存在,函谷关的重要性降低,武帝P70时移关于今河南新安东,为新函谷关。东汉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破马超于潼关,潼关之名,始见于此,可见当时潼关已替代了函谷关的地位。唐以前习称的关东、关西,即先后以函谷关、潼关为界。潼关因处于黄河急转弯处的南岸,受水流直冲,“潼”即“冲”,故名;一说因附近有潼水得名。《寰宇记》卷二十九华州华阴县潼关:《三辅记》关因水得名;又日本名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故以名之。《水经注>也引有此两说。这是先有潼关还是先有潼水名称的问题,自古有两种说法,不易搞清楚。《注》认为潼关到函谷关所在的崤山一带,都是函谷地区。这是广义的函谷,也是传统的说法,所以文在引潘岳说曹操征韩遂、马超,连兵此地,“此地”好像是在狭义的函谷关附近,其实不是,建安十六年(211)记载说,当年马超、韩遂屯潼关,曹操与超等夹关而军,可见指的是潼关,以下提到的曹公垒、风陵等也都在潼关附近,这是在阅读本段时需要注意的。P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