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体现了研究农民税赋的整体性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了历代农民税赋制度的特点及演变过程,使读者清晰地了解农民税赋制度变迁的脉络。另一方面从世界的角度,研究了各国农业税赋结构及其理论特点。正像作者所说的以上两方面提供了两面镜子,一面是“中国铜镜”,另一面是“西洋镜”。有了这两面镜子,既能保持中国历史的继承性,不割断历史;又能反映世界发展的规律性,不脱离世界,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农业税赋制度的经验。本书的特点之二是反映了研究和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可行性一方面既有总体目标;另一方面又实现总体目标的阶段和步骤。作者提出税费改革的“三步曲”,既第一步为减免以至取消农业税;第二步为确立农业的“无税时代”;第三步为创造条件逐步统一城乡税制。并指出“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必须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应该说2006年第二步的目标已经实现。又如对于关系农民税赋改革后的农村组织体系的创新和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两大问题,作者指出,前者的核心是地级和乡镇政府“何去何从”?后者的核心是尽快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对后一个问题,作者对如何尽快还农民以“国民待遇”提出应明确调整管理体制的具体“时间表”。本书特点之三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政策主张,具有科学性作者一方面收集和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研究农民税赋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实证资料,包括各地党政机关的调查研究资料和群众的来信等,这是作者工作单位提供的便利条件。正像作者指出的这些资料成为研究问题的“主食”和最基本的“营养”。本书从头到尾,所有的结论都充分建立在有可靠的资料的基础上,在实证研究中应以大量的数据作为基础,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本书的特点之四是文风的朴实性全书看不到多少“官话”、“空话”或“套话”,本书对于扭转和改变这种“华而不实”令人极其厌恶的文风树立了一个典范。我们提倡说话、写文章、著书立说要“三言”,即“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本书充分体出了这“三言”文风。本书特点之五是理论观点的创新本书虽不是纯学术著作,但又闪耀着若干理论的光环,具有创新性。其中比较突出的:第一是在分析和测度农民各种负担定量水平的基础上,提出“歧视性价格转移负担”的概念。第二是提出“比较社会负担”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实际意义在于推进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第三是提出“支出饥渴症”的概念。分析了“负担反弹”的深层原因,其实际意义在于设计和推进“配套改革”,而根治农民负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