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

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

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

定 价:¥25.00

作 者: 刘立柱编著
出版社: 国防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118034837 出版时间: 2004-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6cm 页数: 30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吸收了许多学者所发表的最新理论与技术成果,跟踪该领域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第2部分为概率信息论,包括第2章~第6章;第3部分为模糊信息论,包括第7章~第14章;第4部分,即第15章为概率信息和模糊信息的综合处理及其应用。书中较详细地讨论了概率熵和模糊熵理论,考虑到如何把模糊信息论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详细阐述了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的模糊统计法、模糊德尔菲法、优化处理方法以及神经网络确定方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出发,力求理论与技术的统一,包括了逼近码长下限的理论与技术、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信号的模糊分类与识别、信号模糊检测与模糊决策、图像的模糊处理方法和模糊信息系统等实用性内容。该书既适合作为通信、计算机、信号与信息处理、遥感遥测、自动控制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21世纪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变革的总趋势是社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是指以计算机与通信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的全过程。所谓数字化,是指信息的表示、传输、存储媒体的数字化,这有利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应用。所谓网络化,是指数字化的信息通过高速网络进行流动,为社会各领域、各成员提供各种通信业务,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形成了信息社会的神经系统。可视化,是指信息的直观表现形式,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其意义。所谓智能化,是指对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利用的自动化,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感测技术和控制技术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社会信息化还应包括军事变革中的信息化。未来战争的战场形态将主要表现在以精确打击为主的非接触式、非线式作战样式,核心问题是争夺制信息权,主要是体系间的对抗。作战样式将是陆、海、空、天的联合作战。因此,对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的我军,如何尽快实现信息化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从社会信息化和军队信息化建设需求出发,促使我对概率信息和模糊信息理论与技术开始研究,并且在为研究生和本科生讲授''''信息论与信源编码'''',''''信息科学原理''''、''''糊模模式识别''''、''''模糊信息处理''''等课程中,以及在指导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经验,这都促使我编著《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这本书。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C.Shannon)研究了通信系统,在1948年发表了《通信的数学理论》,对信息给出了定量的规定,从而开辟了对信息的了解和研究,香农用概率方法给出了信源和信道的数学模型,并对通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是世人所公认的。香农在1948年的论文中提出了''''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某一点(终端:信宿)准确地或近似地再现从另一点(信息源)选择的消息。''''这句话提出了两类问题:第一类问题是,从信源中如何选择消息?第二类问题是,如何把已选用的消息可靠地传送出去?也就是说,既要解决传输的有效性,也要解决传输的可靠性问题。美国麦克埃里斯在《信息与编码理论》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理论,使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目标由三维(有效性、可?啃院桶踩?)变为四维(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模糊性与随机性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所谓随机性是对事件的发生与否而言的,由于条件不充分,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事件的发生存在一定的概率,但事物本身的含义是明确的,研究随机性的工具为统计数学。模糊性是指事件本身的含义是不明确的,但事件发生与否是明确的,研究模糊现象的数学工具是模糊数学。模糊信息论以信息技术领域为背景,所追求的目标是信息系统的智能化、武器系统的智能化。模糊信息论与香灰信息论同属于语法信息的研究领域,但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工具、不同的研究内容、不同的应用环境和不同的研究目标。《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一书,从体系结构上看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第2?糠治怕市畔⒙郏ǖ?2章~第6章;第3部分为模糊信息论,包括第7章~第14章;第4部分,即第15章为概率信息和模糊信息的综合处理及其应用。第2部分和第3部分有平行的体系结构特点。编著本书时致力于系统性、逻辑性和先进性,强化基础、突出基本理论,较详细地讨论了概率熵和模糊熵理论,鉴于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在模糊理论中的核心地位,考虑到如何把模糊信息论应用于各个技术领域,给出了模糊集的隶属度函数的模糊统计法、模糊德尔菲法、优化处理方法以及神经网络确定方法;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出发,力求理论与技术的统一,包括了逼近码长下限的理论与技术、优化设计的理论指南与实践、雷达信号的模糊检测、图像处理的模糊方法和模糊逻辑系统等实用性内容。该书既适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参考用书。本书内容除总结了本人科研成果、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以外,也包含了我的研究生们的有关研究成果。需特别指出的是:本书中采纳了许多学者所发表的理论与技术成果,如参考文献中所列出的;宋国文老师曾审阅过第2部分的初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对各位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所限,写作时间仓促,而且该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仍在发展之中,书中如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刘立柱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年12月28日

作者简介

暂缺《概率与模糊信息论及其应用》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
  1.1  信息的概念与分类
  1.2  香农信息论与模糊信息论
  1.3  智能系统与信息技术智能化
第2章  信源特性分析
  2.1  离散信源的熵
  2.2  条件熵与Fano不等式
  2.3  微分熵和随机矢量的熵
  2.4  信息函数
  2.5  数据处理定理
  2.6  随机矢量之间的互信息
  2.7  信源的冗余度
第3章  逼近码长下限的理论与技术
  3.1  无失真信源编码分析
  3.2  定长编码
  3.3  变长编码
  3.4  变长码的编码方法
  3.5  游程长度(RL)编码
  3.6  MH码的编译码技术
  3.7  进制算术编码
  3.8  文本压缩编码
第4章  信道的信息传输能力分析
  4.1  信道容量
  4.2  DMC的容量代价函数
  4.3  高斯信道的容量代价函数
  4.4  信道编码定理
第5章  限失真条件下逼近码长下限理论与技术
  5.1  引言
  5.2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速率失真函数
  5.3  高斯信源的R(δ)函数
  5.4  信源编码定理
第6章  优化设计的理论指南与实践
  6.1  预测变换编码
  6.2  正交变换编码
  6.3  矢量量化与R(δ)
  6.4  接入网优化设计的理论武器
  6.5  扩展频谱通信的理论基石
  6.6  通信系统优化设计理论与实例
第7章  模糊信息的数学模型
  7.1  模糊信息与模糊集合
  7.2  模糊集合的运算
  7.3  模糊集合与普通集合之间的关系
  7.4  凸模糊集和模糊数
第8章  隶属函数的优化求解原理与技术
  8.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方法
  8.2  基于数据样点模糊划分的隶属函数求解方
  8.3  神经网络的基本知识
  8.4  模糊集的隶属函数神经网络求解方法
第9章  模糊不确定度与模糊信息量
  9.1  格和算子
  9.2  测度”
  9.3  模糊集合的熵
  9.4  模糊信息量
第10章  关联模糊信息处理准则与模糊聚类技术
  10.1  关系的基本知识
  10。2  模糊关系
  10.3  模糊关系的合成
  10.4  模糊关系的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10.5  模糊聚类
第11章  模糊模式识别
  11.1  基于模糊集隶属函数的模式识别
  11.2  基于模糊集距离准则的模式识别
  11.3  汉语语音模糊识别的处理方法·
  11.4  手写数字的识别
第12章  图像信息模糊处理技术
  12.1  图像边缘增强的模糊方法
  12.2  遥感图像数据融合
  12.3  L相二维模糊熵
第13章模糊决策
  13.1  概述
  13.2  统计决策
  13.3  基于隶属函数的模糊决策的基本理论
  13.4  基于模糊数的模糊决策
  13.5  基于模糊一致关系的模糊决策
第14章  随机模糊信息处理
  14.1  模糊概率
  14.2  模糊事件的均值与方差
  14.3  模糊概率的应用
第15章  模糊系统原理与技术
  15.1  概述
  15.2  传真信号传输速率模糊识别系统
  15.3  舰船雷达目标的模糊模式识别系统
  15.4  雷达信号的模糊检测系统
  15.5  模糊信息处理系统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