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作者自云,自早年进入史学领域后,一直构想在西方文化系统对照之下去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无论西方的或中国的传统,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进而成,中间经过了许多发展的阶段。而且文化传统也不是一片未凿的浑沌,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到思维方式等,都必须一方面分途追溯其变迁的轨迹,另一方面综观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基于以上的考虑,余英时认定只有通过历史的研究,才能使后人获致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而这种史学研究,必须要以现代的特点。余英时认为,当前以寻找文化特色为目标而进入中国史研究领域,只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假设,而不能随时在专题研究中对它提出具体的解答。“在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古老文明中,中国的文明体系独以长期的持续性显其特色。这一点现在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大致无可怀疑。所以仅就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言,中国至少从商、周以来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一直绵延到今天。在这三千多年间,变化起伏虽然大而且多,但中国史的连续性与欧洲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所以中国与欧洲各自沿着自己的历史道路前进,无论从大处或小处看,本来应该是不在问题的。我们只要以此为基本预设,然后根据史料所透显的内在脉络,去研究中国史上任何时代的任何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直接呈现出中国史在某一方面的特殊面貌,因而间接地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认识。”余英时认为,在现代中国,建立以上的史学研究共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学人对西方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已经全盘接受,乃至于崇拜。理论上的“西方中心化”和实践中的“西方典型化”构成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识。但他同时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演,实证主义、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论都在逐步退潮之中,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终于会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预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