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华特·司各特华特·司各特(WalterScott1771—1832)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有“历史小说之父”之称。他出生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市(Edinburgh)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拥有自己的土地,在苏格兰务农。他的父亲在苏格兰从事律师工作。他的外祖父是赫赫有名的大学教授,母亲聪明绝顶。司各特不到12岁就患了小儿麻痹症,病后跛了右腿,身体瘦弱多病。他的中学时代是在爱丁堡皇家中学度过的,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中学毕业后受父亲影响他进人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在爱丁堡大学他系统学习了法律知识,取得了律师资格,然后他继承父业从事律师工作。1789年他当上了苏格兰塞扣克郡(Selkirkshire)的副郡长,1799年又担任了该郡的首席法官。1806年司各特被任命为爱丁堡市高等军事法庭庭长。1797年他和夏洛特·夏泼蒂尔(CharlotteCharpentier)结为夫妇,婚后养育了4个孩子。1804年他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印刷厂,开印刷厂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满足生活需要。虽然司各特从事法律工作,所得收入十分可观,但他用钱大方,出身贵族世家的他希望得到大房产并享受气派的生活,1811年他在爱丁堡郊外就建造了一座中世纪豪华城堡住宅。依靠印刷厂作为生财之道,司各特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最幸福的时光。后来印刷厂倒闭,债台高筑。本来他完全可以宣告破产,轻松地了结此事,但他选择了还债这条艰难道路。为了还清全部债务,他不停地写作,日日夜夜忘我地创作,用所得的稿费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在他即将还清债务时,他的儿子不幸死亡。最后司各特积劳成疾,在极度的精神痛苦中告别了人世。在大学里司各特虽然选择了法律,但他从未停止对文学的追求,自幼他就喜爱文学。这与他的童年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母亲赋予他的天分不无关系。幼年多病时他曾在祖父庄园里休养过几年,家人讲述的传说和歌谣都深深吸引了他。那传奇般的历史和那家族间的沙场干戈都使得小司各特如醉如痴。长大后在他从事律师工作的那几年里,他经常到苏格兰边区穷乡僻壤去搜集民间文学。在采集民歌民谣过程中,他和当地老百姓交朋友并结下了深厚友谊,老百姓向他讲述他们的经历和有关苏格兰的历史掌故,这一切为他今后历史小说的创作准备了丰富素材,所交的老百姓朋友也成为了小说人物的原形。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他终于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民歌民谣,将它们中的精华汇集成册。1800年司各特正式开始文学创作。从1802年至1803年他陆续出版了3卷《苏格兰边区歌谣集》(TheMinstrelsyoftheScottishBorder)。1805年他的长篇叙事诗《最后一位游吟诗人之歌》问世,作品出版后,他一鸣惊人,成为赫赫有名的诗人。从此他的文学生涯开始了。司各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从1805年到1814年是他创作的第一时期,他主要创作长篇叙事诗,共写了8部。从1814年到作家逝世是他创作的第二时期,他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开创了欧洲历史小说的先河。司各特的著名长篇叙事诗有:《最后一位游吟诗人之歌》(TheLayofLastMinstrel)(1805年),《玛密恩》(Marmion)(1808年),《湖上夫人》(TheLadyoftheLake)(1810年)。这些长诗以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为题材,展现了纷繁复杂的历史和宽阔美丽的大自然。《最后一位游吟诗人之歌》描写了苏格兰两大家族的斗争,《玛密恩》以1513年苏格兰和英格兰对抗战争为背景,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湖上夫人》描绘了苏格兰充满魅力的湖光山色和中世纪苏格兰国王及骑士的冒险经历。这些诗歌具有较浓厚的怀旧色彩,满足了人们对中世纪神秘色彩的好奇。长诗故事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所表现的神秘浪漫主义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作品从民间文学中吸收的精华部分富有极强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因此,他的诗歌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1813年英国政府打算授予他“桂冠诗人”的称号,但他婉言谢绝了。司各特的诗作近似湖畔派诗人的作品,但他摒除了其他浪漫主义作品中的矫揉造作,十分注重刻画民族英雄和民众群体场面。诗歌格律舒展自由,比喻恰当丰富,词语朴素无华,这是他独特魅力之所在。1814年司各特转入小说的创作。同年7月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说《威弗莱》(Waverley)。这部小说受到热烈欢迎,以后司各特用威弗莱为笔名发表了许多部历史小说。在当时司各特的诗作已广受欢迎,他在诗坛上已奠定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可他为何转而从事小说创作呢?这是由于在司各特所处的时代,英国诗坛群星灿烂,各放异彩,与他同时代的拜伦就是一颗享誉欧洲的巨星。与这位巨星相比,司各特明显稍逊一筹,所以当英国政府打算授予他“桂冠诗人”的荣誉时,他拒绝接受。为了进一步挖掘自己的创作才能,充分利用母亲遗传给他的天赋,司各特另辟蹊径,改变了创作方向。但从事小说创作对司各特来说毕竟是种挑战,因此他采用笔名方式隐姓埋名,万一尝试失败,也不会有辱大诗人的名声,有一条退路可走。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苏格兰为背景的小说。这类小说是司各特历史小说中写得最成功的,其中最优秀的有《中洛辛郡的心脏》(TheHeartofMid-Lothian)、《威弗莱》、《罗布·罗伊》(RobRoy)、《盖·曼纳林》(GuyMannering)。第二类小说是以英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如《艾凡赫》(Ivanhoe)、《肯纳尔沃尔思堡》(Kenilworth)、《皇家猎宫》(Woolstock),其中代表作是《艾凡赫》。这部作品也是司各特所有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主人公艾凡赫是萨克逊贵族塞得利克的儿子,他违背父愿参加了理查一世的十字军东征。当时萨克逊民族一直处于诺曼底民族的异族统治之下,萨克逊封建主也备受异族的欺凌,以塞得利克为代表的萨克逊贵族希望推翻理查一世的统治。理查一世战胜了反抗者,塞得利克与理查一世协调一致,携手合作,共同调和民族矛盾,最后塞得利克和艾凡赫父子重新和好。“中洛辛郡的心脏”就是爱丁堡监狱。小说《中洛辛郡的心脏》主要描写了苏格兰农民大卫·迪恩斯一家的遭遇。小说一开始就描写了1736年爱丁堡市民反对英国统治而发生暴动,市民同情走私犯斯唐顿而向警察示威,警察头子卜丢司下令向市民开枪射击,最后他被判死刑英国王后又下令缓刑。市民从爱丁堡监狱把卜丢司提出来将他处死。王后听说暴动后,下令坚决镇压,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正在此时,农民迪恩斯的女儿艾菲因被怀疑杀死婴儿而判处死刑,为了挽救妹妹的生命,姐姐珍妮不辞辛劳,徒步从家乡来到伦敦请求王后特赦他的妹妹。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王后准许特赦,在苏格兰贵族阿盖尔公爵的帮助下珍妮终于挽救了同胞妹妹的生命。第三类小说反映了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历史。这类小说以1823年出版的《昆丁·达沃德》(QuentinDurward)为代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世,司各特既肯定了他加强中央集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也谴责了他为达到目的而采用的卑鄙欺骗手段。司各特历史小说的艺术特点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他的历史小说一方面受前浪漫主义哥特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继承发扬了英国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通过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幅苏格兰、英国乃至欧洲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的历史。司各特笔下的人物和场景描绘是无与伦比的,他能够把个人命运和重大历史事件结合在一起,把个人的遭遇同巨大的历史变革相结合,使得个人的行为富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也把抽象的历史内容描绘得形象具体,亲切感人,人物和环境互为烘托,那些过去的历史和场景在读者面前似乎不是历史而是活生生的现实。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都十分推崇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了司各特历史小说在认识历史中的作用,他说,从华特·司各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关于苏格兰高地的生动描写。马克思也高度赞扬司各特的小说,他十分喜爱阅读他的作品,有一次马克思身患重病而不得不停止工作,但马克思说他不能停止阅读司各特的小说。(ArnoldKettle:AnIntroductiontotheEnglishNovel)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为此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他的作品不但影响了苏格兰,而且他的影响越出了英国,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伟大作家如普希金、巴尔扎克和密茨凯维奇。巴尔扎克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的代表人物,他就从司各特历史小说中吸取精华,在自己的作品中着重描写人物活动的环境。普罗斯贝尔·梅里美创作的历史小说《理查九世时代轶事》就是在司各特历史小说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又一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莎士比亚(Shakespeare)也曾写过不少表现历史的剧本,如《亨利六世》(KingHenryⅥ)、《理查三世》(TheTragedyofKingHenryⅢ)、《享利四世》(KingHenryⅣ),但把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作一番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人物和历史环境完美结合这一创作方法上,司各特比莎翁略高一筹。在莎士比亚重现历史的剧本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王侯将相贵族,但在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王侯将相的形象,而且我们更多地能看到一群群普通人物,诸如民族英雄罗布·罗伊,为妹妹伸张正义的民女珍妮以及民间艺人、仆人、花匠等。在司各特的笔下,伟大的历史主要是靠这些普通大众来重现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他的作品更亲切感人,引人入胜。司各特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他的作品影响了一大批文坛巨人,他能够获得历史小说之父的美称,这一切都说明司各特的作品自有其独特魅力。但人无完人,作为极富天赋才华的司各特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的创作也有其弱点。有些小说结构显得不够严谨,《中洛辛郡的心脏》就是一例,小说中的有些段落冗长庞杂,最后几章写珍妮田园般的生活与小说前面的内容就不太谐调,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司各特在世界文坛上贯以长篇历史小说家而著称,其实他还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在短篇小说中他避开了长篇小说创作中的不足。他的短篇小说总共有6篇,篇篇都经过仔细推敲,都被列为英国短篇小说的精品,其中尤以《两个赶牛人》(TheTwoDrovers)和《挂绣帷的房间》(TheTapestriedChamber)为公认佳作。《两个赶牛人》着重描述了两位交情甚深的赶牛人如何由亲密的朋友转变成不共戴天的仇敌,通过这一转变过程,作者展现了苏格兰和英格兰两大民族间的深刻矛盾。《挂绣帷的房间》是一篇鬼怪故事,作品讲述了身经百战,胆大超人的将军布朗尼在挂绣帷房间的一夜经历,展现了挂绣帷房间里的鬼怪秘密。本书选收了司各特的2篇短篇小说,3部长篇小说节选和10首诗歌。在选收作品时,我们尽量做到所选作品能全面反映作家司各特的创作风貌,尽量收入各种体裁的作品,小说部分既包括长篇,又包括短篇;诗歌部分既包括司各特专门创作的诗歌作品,又包括小说中穿插的诗作,同时我们还力求作品的代表性,既选不同体裁、不同时代的作品,又选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代表性素材。编写本册书的目的是让读者学习语言,了解英国历史,在轻松中获取知识,因而在选材时我们力求兼顾作品语言的优美性和作品内容的娱乐性。作品选定后我们力尽所能将作品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充分领略司各特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所展示出的无限魅力。翻译是件难事,文学翻译更为艰难。司各特的作品涉及许多典故,反映的历史与现实相差甚远,作品的语言结构与现代英语差别很大。但“初生牛犊不怕虎”,作为初涉文学大师作品的后生,我们多方请教,四处查阅有关书目,译文尽量忠实原文,尽量体现原文的创作风格,尽量将原作的原汤原汁重现出来。司各特的作品早在清朝末年就由我国文学翻译家林纾翻译介绍到中国,广大读者也曾领略过司各特部分作品的风采并对其部分作品进行过评论。我们在对作品的赏析过程中,既吸取众家之长,又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所做出的评析紧扣选收的精彩部分,评析具体,力求有理有据。此书的读者对象是广大的大、中专学生及中等水平的英语爱好者。要将我们的愿望变成现实奉献给读者,除了勤奋努力之外,还需学术修养,我们提出的看法若有缺点和错误之处,敬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指正。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参引了不少中外司各特的作品,在此我们向所引用和选收材料的作者深表谢意。编著者1998年夏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