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下游一些水生植物茂盛的湖泊中,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泊调查中对梁子湖的鲂属鱼类进行研究后,发现它的形态特征与三角鲂有比较明显的差别,由易伯鲁定为新种,学名为团头鲂(MegalobramaamblycephalaYih)。其后曹文宣又对梁子湖的三角鲂和团头鲂的生态习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后倪达书、柯鸿文等又将野生的团头鲂驯养到池塘中,并先后解决了团头鲂在池塘养殖中的混养、密养、繁殖、疾病防治等问题。60年代向全国各地推广,成为我国一种新的池塘养殖对象;随着湖泊、水库增养殖技术的发展,团头鲂又成为重要的增殖对象和网箱养鱼的对象。据统计,1996年全国团头鲂的总产量已达37.9万吨。团头鲂的肉味丰腴鲜美,营养价值高,个体大小适中,经烹饪后放入盘中,整体形状秀美,很切合国人的饮食习惯。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较易被消费者接受,市场潜力大。经营得法的养殖者可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本书将团头鲂的特性、繁殖、鱼苗鱼种的培育、食用鱼养殖、常见疾病的防治、增殖方法等内容,以技术问答的方式向读者介绍。希望读者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参考应用这些知识。书中介绍的放养模式等是他人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模索总结出来的,可作为发展团头鲂养殖生产参考。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水域类型众多,气候及水质条件各异,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也较大,读者可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加以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力争有所创造,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