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他的漫画、散文、艺术理论著作在中国现代绘画史、文学史、音乐史上和艺术教育史上都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他的《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等漫画和散文对中国漫画和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音乐入门》、《西洋美术史》、《西洋建筑讲话》等理论著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中国青少年读者介绍音乐、美术知识,推动了中国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丰子恺从20世纪20年代初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到上海,在半个多世纪里,对上海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的立意在于,突破传统的人物传记的写法,将传主的生平、文化活动置于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力求在丰子恺研究领域里达到新的更高的水平。本书的贡献在于:一是重点考察了丰子恺与上海文化的关系,较全面、准确地描述了丰子恺多姿多彩的艺术人生,论述了上海的文化环境对他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他对上海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对丰子恺的散文、漫画以及他与佛教的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二是充分肯定了丰子恺对中国艺术教育的突出贡献。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早期艺术教育的先驱,既是实践者又是理论家,他的美育思想和辛勤耕耘在当时青年学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该书在强调他对中国美育的贡献的同时,还特别指出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他的艺术成就的积极作用。本书是第一部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丰子恺的著作,为多层面多视角拓展丰子恺研究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全书共十章,第一章论述幼年、童年到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桐乡石门湾的生活、读书过程,探讨贯穿丰子恺一生“仁爱”精神的思想根源,他的艺术才能的发现和萌芽。第二章论述了丰子恺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重点讨论了丰子恺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该校的教育氛围,教师单不厂、夏尊、李叔同对他的重要影响。讨论了丰子恺在日本游学期间对日本文化,包括语言、音乐、绘画等艺术的如饥似渴的吸收。讨论了丰子恺在1920年初到上海时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组织“中华美育会”的宗旨和经过。第三章论述了丰子恺在春晖中学的执教生活和早期漫画创作,参与创办立达学园和开明书店,加入文学研究会。第四章着重论述了丰子恺对艺术教育的贡献,弘一法师(李叔同)对丰子恺佛教思想的影响,以及丰子恺漫画的思想艺术特色。第五章论述了佛教绘画的代表作《护生画集》以及丰子恺散文艺术的特点。第六章论述了丰子恺的乡土散文和社会散文的广泛内容以及他的平民化、大众化的音乐思想。第七章叙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丰子恺带领全家十余口人辗转内地的艰难岁月,他在内地的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分析了他的抗战漫画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他的艺术观点。第八章叙述了在抗战胜利后丰子恺带领全家重返上海的艰辛旅程,讽刺漫画的创作。第九章论述了丰子恺从上海解放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写文作画,对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新气象充满了热情讴歌和赞美。但他对某些落后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官僚主义作风凭着一位老艺术家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也给予了直率的批评,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初遭到某些别有用心人的批判。第十章主要叙述丰子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他的顽强斗争精神,他的乐观精神支撑他在动乱中仍然坚持写作、作画和翻译,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在评价本书时认为,仔细阅读该书,不仅为作者的艺术才能和理论思维而感到惊讶,全书夹叙夹议,可称为一部十分精美的艺术家传论。它通过丰子恺的一生,反映了所与交往的许多师友,如弘一法师、叶圣陶和郑振铎等,反映了立达学园、文学研究会、开明书店,乃至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每一历史阶段都与传主的遭遇息息相关,就此而言,此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大半个时代风云的变幻。该书成功之处还在于对传主丰子恺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学术评价。丰子恺主要的艺术成就在散文和漫画两个方面,作者认为丰子恺的漫画是一种感情的投入和诗意的追求,他的散文则是一种心迹的剖白和哲理的思考。在作者的笔下,丰子恺不同于一般作家艺术家的世界观与艺术观,他时时以宗教的心眼去看待人生、精研艺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和群众的呼声。并通过大量的事实(主要是作品)论证了传主有四个方面的艺术观点,其核心是“仁”,是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和对大众的艺术主张的坚持,书中还论证了丰子恺的艺术道路,指出他从古诗新画、童真画、到山水画、到社会讽刺画,画笔紧随时代脚步,不断前进。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完整的有个性特点的艺术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