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笔者曾撰文《呼唤比较文化的新局面》,评论胡文仲教授《跨文化交际学选读》,吁请外语界同行协力同心,以自身的优势开展跨文化交际研究,成为中国比较文化研究的一支生力军。自此,外语界在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又推出了上百篇论文,出版了论文集《文化与交际》(胡文仲,1994)和辞典《英美文化辞典》(胡文仲,1995),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1995)。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龙腾虎跃,蔚为壮观,出现了我们翘首企盼的新局面。如今,林大津先生的专著《跨文化交际研究》即将付梓,且作者又是后学中的先进,怎不令人高兴!我与林大津先生仅有一面之交。1995年8月在哈尔滨举行的研讨会期间,他以深厚的学术潜力,当选为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的常务理事时,并没有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半年后的春节期间,他从福建打来的两次长途电话却使我顿生敬意。第一次他询问美国文化学家霍尔的有关情况,知他钻研很深,且在指导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硕士论文。在万家欢庆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时,从他的第二次来电中得知他在为其专著作最后的一搏,感奋和敬佩油然而生。当他提出希望我为之作序时,我毫不犹豫地欣然从命。原因有二。一是笔者“呼唤”的“新局面”又结硕果;二是“猩猩惜猩猩”。回想笔者两年前刚到深圳的春节期间为撰写《创意导游》所经历的种种情景,深知他半年来的酸甜苦辣,不由得对他的执著精神充满敬意,且引为同志。我怀着喜悦的心情,一气卒读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清样,与作者一道神游于浩翰的文化海洋,深以为幸。总的感觉是,我在未见书稿时就答应为之作序虽有几分冒险,这冒险却是完全值得的。关于本书的总体评价,我想作者在前言中所用的“千人糕”的比方相当贴切。如果稍加引申,似乎可以做出几点估价:1)本书在学科体系建构方面似乎主要承袭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但各章都有不少独到的真知灼见;而作者关于“本书在借鉴他人成果时……作了一番取舍后,自成一统,不少论断纯属一家之言,一孔之见”的自我评价则说明作者不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且具有不断探索的执著追求。2)本书的性质和价值定位于“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是名副其实的。它因此而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且兼有教科书的科学严谨、参考书的丰富内容和实用手册的向导作用。3)本书可读性强,风格幽默诙谐,文字生动流畅,既“化精深为通俗”而又不媚俗。4)作者作为“千人糕”的设计师,确有化龙点晴之功,这一份色香味俱佳的精美糕点注入了制作者大量的心得和独创。因此,本书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和手册,而是当之无愧的学术专著。本书的真知灼见,至少有以下一些:1.关于文化评价的二分观点。作者认为,从总体上和宏观上看,我们不能对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厚此薄彼,妄论孰优孰劣,否则就可能陷入民族中心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甚至是文化帝国主义的泥坑;然而另一方面,从局部上和微观上看,又可以对文化现象作出价值判断,比如礼貌服务总比野蛮“服务”好,讲究公共卫生总比乱扔瓜皮纸屑好,排队总比插队好,等等。2.关于中美文化的宏观特征对比,作者提出个人本位与人伦本位的相对概念。乍一看,个人与人伦相对的说法似不如个人与集体相对的提法符合逻辑。但是细究起来,中国的集体主义正是建立在人伦本位的观念之上。3.本书专辟一章论述中国文化的动态特征。作者提出的几种变化趋势,很有道理。他心中有“数”,判断有“度”,措辞亦有分寸。例如:“个体意识增强是打开中国文化动态走向的一把钥匙”,“中国人……从多元时间制向一元时间制转化的速度加快了”,中国人从高环境文化“向低环境文化转化的例子却不少”等等言论都颇有新意。4.本书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说颇有独创。作者首先对罗列数十种交际能力那种“一团乱麻”的理论提出尖锐的批评,然后提出交际能力的行为模式(p.289)和层次模式(p. 294)继而又提出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种种途径和建议。本书的突出优点,至少还有两笔可书:1.本书征引的文献数以百计,且资料翔实,例证有趣生动,文风活泼风趣。作者信手拈来,任意挥洒,读来兴趣盎然,有很大的实用性。这无疑是在普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促进中外沟通等方面迈出了非常可喜的一大步。2.本书在研究实际问题上带了一个好头。作者收集第一手资料,“小题大做”,深入浅出,在微观研究上不是人云亦云、炒作资料,而是自有心得、自成一体。例如,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者首先对五种说法一一做出评介之后,得出了自己的一家之言:“目前,关于语言与思维或世界观的关系,尚无定论。从跨文化交际研究出发,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语言、思维、世界观与文化生态环境,相对独立但互有影响,相对影响要远远大子相对独立性。理由是……”关于英汉句法结构与思维习惯,作者在检讨了诸家理论、研究了各个侧面、提供了大量的例证后,作出了这样的结论:英汉语言的句法特征“集中体现于英语形合法和汉语意合法的差别。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英语族人倾向于形式分析,抽象思维,从小到大,从未知到已知,突出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界线分明;汉族人倾向于整体思维,情感思维,从大到小,从已知到未知,从实际出发,注重主客体融合。英汉文化思维方式的核心区别是:英语族的自我中心与汉族的群体观念”。仅从上述两例足以看出作者用心之勤。林大津先生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诞生了,这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又一朵报春花,它稚嫩,但是它鲜活、明丽、生机勃勃。看到它破土而出,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于林先生的辛勤耕耘,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我相信,林先生在后记中的种种呼吁,定会引起文化界的重视和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