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三章着重于课程统整的“观念”。第一章探讨课程统整的理论,包括四个主题的解释: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课程设计的统整。同时也讨论课程统整和其他作法之不同,统整课程如何超越传统的科目课程,并解释组织中心和课程统整主题的来源。第二章探讨课程统整的历史。我知道有些人或许觉得历史叙述很无聊。但是,在此我们找到了一些论述,让我们有信心超越反历史和现行专业圈中被扭曲的课程统整之定义,为课程统整的界定作一番澄清。在第三章,我举了一个课程统整中最具争议的主题,那就是,科目界限解除后学科知识的命运。在此我希望大家能了解,一旦课程统整之后,学科知识并不会就此消失。事实上,我认为课程经过统整,学科知识的合法性会更突显。认为课程统整与学科知识相到矛盾与冲突的想法,乃是不正确的。后面两章着重探讨从事课程统整的作法。首先,第四章来自我个人在教室中与教师共同应用课程统整的经验,以及他们告诉我的或他们所写的心得。在第五章,我讨论了一些课程统整中从教室、学校内扩及至学术、科层体制和文化政治学领域的争议。第六章,我再回到课程统整观念以外所显现的更大问题:在民主社会中,学校应提供哪些通识教育。我认为通识教育的组织应环绕主要的社会议题,应让年轻人能基于此议题批判地运用知识于工作人,也应涵盖师生的协同合作计划。基于此,我希望从哲学和教育的观点,再次说明现行有关“全国性”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并且再度指出课程统整的真义。在末章,我讨论了一些支持课程统整者所面临的两项主要困境。第一,在此年代中,当有权势的利益团体诉诸全国性课程的权威时,课程统整的支持者却缺乏来自科层结构的支持;第二,课程统整的基本价值与现行社会中优势团体的价值信念有所冲突。然而,同时我也要说明,课程统整能平安走过,多赖支持者的全心投入。就学术的观点而言,我也试图在本书中尽量汇集课程统整的参考书目。因此,有意找寻一些该领域重要著作的读者会发现,参考书目中列出的文献,不一定都在正文中被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