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之二

定 价:¥29.00

作 者: 钱理群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丛编项: 三联讲坛
标 签: 理论

ISBN: 9787108018816 出版时间: 2004-02-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4cm 页数: 325 字数:  

内容简介

  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是通过“文革”才体验到鲁迅。“文革”之前都读不懂鲁迅,经历那场灾难,进入绝望的境地,这才找到了鲁迅,与他相遇。而我最近?淮斡肼逞赶嘤觯词窃谡獬〈蟛≈校彩怯辛艘恢志纳逖椤U饷趴卧谀持忠庖逭钦獯蜗嘤龅纳锹肌U庖残碇皇俏颐钦庖淮木椋恢滥忝钦庖淮嵊檬裁捶绞剑谑裁词笨蹋裁此布洌吐逞赶嘤觥?钱理群,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班,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1994~1995年曾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一年。钱理群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他于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以后,他又与他人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先后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年)、《绘图本中国文学史》(1995年)与《1948:天地玄黄》(1996)等文学史专著,并正在进行《四十年代小说史》的研究与写作。与?送保中醋髁恕锻跹壬难防砺邸⒎椒枋觥贰ⅰ段艺馐暄芯俊贰ⅰ段难返姆掷胗牖毓椤返妊芯坑胱芙嵝缘穆畚摹G砣憾晕难防砺邸⒎椒ā⑿醋餍问剑ń峁褂胄鹗龅龋┧械纳鲜鎏教钟胧导谙执难а踅缫灿幸欢ǖ挠跋臁G砣旱牧硪桓鲅芯恐氐悖墙泄执难У姆⒄褂胫泄执斗肿拥木窭套魍骋坏睦房疾欤唇小跋执骷遥ㄏ执斗肿樱┬牧槭贰钡难芯俊T谡夥矫娴拇碜饔校郝逞秆芯孔ㄖ缎牧榈奶窖啊芳啊吨茏魅舜贰ⅰ洞笮∥杼ㄖ洹苡硐肪缧侣邸贰ⅰ斗岣坏耐纯唷眉拥潞凸防滋氐亩啤返取U庑┭芯渴酝即蚱莆难酚胨枷胧贰⑽幕费芯康难细窠缦蓿?20世纪血泪浸透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同代人的反省与总结(这也是同时期所写的一些散文短论的主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钱理群在研究方法与风格上追求“严谨与创新”的结合。他一方面继承前人传统,十分重视原始资料的发掘与积累,近年又强调保持原初形态的“历史细节”在文学史研究与描述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执着追求研究中的个人独创性、想像力与开拓性,每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著作,都要求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研究思路、视角、方法,以至结构形式、叙述方式上都有新的探讨与试验。钱理群同时努力寻找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之间,研究者自我主观精神世界与研究对象的主观精神世界之间的“契合点”,进行心灵的对话,追求“历史与现实”、“客体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位大学校园里的学者,钱理群不仅十分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而且以很大的精力从事学术的普及工作,写有《名作重读》、《40年代小说研读》等专著。他的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与当代青年保持精神上的联系的高度自觉性。出于“历史中间物”的自觉,钱理群在坚持以上所有方面的追求的同时,又不断地对其进行质疑;在自尊。自重于其间的自我价值的同时,又无休止地反省负面的问题。对他的这些试验的得与失,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评价与争议,他的著作也很少得奖:这本身就构成了钱理群学术风格的一个特点。近二十年来,钱理群的“鲁迅研究”一直是北大选修课的热门节目,一届又一届走进又走出北大校园的学子眷恋的风景。与学院派研究追求感情零度介入相反,他选择全心的激情投入。在感受到生命困和现实困扰之际,他总是回到鲁迅那里探寻答案。而他对鲁迅的读解,也因此超越知识与学术的范畴:他的课堂,是生命与生命的慰藉、心灵和心灵的对话,思想对思想的碰撞。本书是钱理群在告别北大讲坛之前的“最后一次演讲”的现场录音整理讲稿。钱理群试图把鲁还原到历史现场和时代氛围之中,对其生命足迹、思想脉络和文学作品一并进行“文本细读”。隐约回荡在这纸面和文字间的钱理群的苍老而暗哑的声音,在春日阳光漫漫的课堂中,把不再是神话人物和历史雕像的鲁迅与年轻学子们维系在一起。时在2001年,钱理群的“天鹅的绝唱。”

作者简介

  钱理群,男,1939年1月30日生于四川重庆,祖籍浙江杭州,汉族。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并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0年毕业。1960~1978年先后在贵州省安顺地区卫生学校、地区师范学校任教。1978年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研究生班,师从王瑶、严家炎先生攻读现代文学,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鲁迅学会理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副主编。1994~1995年曾任韩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一年。钱理群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有二: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他于1985年与黄子平、陈平原共同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以后,他又与他人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先后写出了《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87年)、《绘图本中国文学史》(1995年)与《1948:天地玄黄》(1996)等文学史专著,并正在进行《四十年代小说史》的研究与写作。与此同时,他又写作了《王瑶先生文学史理论、方法描述》、《我这十年研究》、《文学史的分离与回归》等研究与总结性的论文。钱理群对文学史理论、方法、写作形式(结构与叙述等)所进行的上述探讨与实践,在现代文学学术界也有一定的影响。钱理群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作统一的历史考察,即进行“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心灵史”的研究。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鲁迅研究专著《心灵的探寻》及《周作人传》、《大小舞台之间——曹禹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河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等。这些研究试图打破文学史与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严格界限,对20世纪血泪浸透的历史经验教训进行同代人的反省与总结(这也是同时期所写的一些散文短论的主题),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钱理群在研究方法与风格上追求“严谨与创新”的结合。他一方面继承前人传统,十分重视原始资料的发掘与积累,近年又强调保持原初形态的“历史细节”在文学史研究与描述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执着追求研究中的个人独创性、想像力与开拓性,每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著作,都要求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研究思路、视角、方法,以至结构形式、叙述方式上都有新的探讨与试验。钱理群同时努力寻找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研究对象所处的时代之间,研究者自我主观精神世界与研究对象的主观精神世界之间的“契合点”,进行心灵的对话,追求“历史与现实”、“客体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作为一位大学校园里的学者,钱理群不仅十分重视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与促进,而且以很大的精力从事学术的普及工作,写有《名作重读》、《40年代小说研读》等专著。他的这些努力都体现了与当代青年保持精神上的联系的高度自觉性。出于“历史中间物”的自觉,钱理群在坚持以上所有方面的追求的同时,又不断地对其进行质疑;在自尊。自重于其间的自我价值的同时,又无休止地反省负面的问题。对他的这些试验的得与失,学术界一直存有不同评价与争议,他的著作也很少得奖:这本身就构成了钱理群学术风格的一个特点。

图书目录

    开场白 与鲁迅生命的相遇
   第一讲 人间至爱者为死亡所捕获
     ——1936年的鲁迅
   第二讲 以“立人”为中心
     ——鲁迅思想与文学的逻辑起点
   第三讲 十年沉默的鲁迅
   第四讲 “为人生”的文学
     ——关于《呐喊》与《彷徨》的写作
   第五讲 关于“现在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思考
     ——1918—1925年间的鲁迅杂文
   第六讲 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
     ——以鲁迅与胡适为中心
   第七讲 鲁迅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第八讲 《朝花夕拾》和《野草》
   第九讲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的论战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