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1)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1)
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对象……………………(3)
三、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价值……………………(6)
上编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发展概览
第一章综述……………………………………………………(13)
第一节先秦法律思想………………………………………(14)
第二节 秦一清(1840年前)的法律思想…………………(42)
第二章夏商西周神权法与礼治思想
——古代法律思想的萌芽时期………………………(68)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68)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75)
第三章先秦儒家与法家的法律思想
——古代法律思想的发达时期………………………(84)
第一节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85)
第二节 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105)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法律思想
——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时期………………………(133)
第一节 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133)
第二节 秦王朝的“法治”……………………………………(134)
第三节 汉初由法至儒的过渡………………………………(137)
第四节 汉中期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142)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的律学
——正统法律思想的发展时期………………………(150)
第一节律学产生的社会背景………………………………(150)
第二节律学的沿革及其评价………………………………(154)
第三节 律学家的法律思想…………………………………(157)
第六章隋唐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
——正统法律思想的完善…………………… …… (166)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历史概况………………………………(166)
第二节 正统法律思想的法典化……………………………(170)
第三节 韩愈、白居易对正统法律思想的补充……………(179)
第四节 从《唐律》谈古代立法得失…………………………(186)第七章宋明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
——正统法律思想的僵化时期………………………(189)
第一节 宋明之际的历史转折………………………………(189)
第二节 “理学”对正统法律思想的影响……………………(193)
第八章 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法律思想
——正统法律思想的衰败时期………………………(206)
第一节 启蒙思想家产生的时代背景………………………(206)
第二节 黄宗羲“法治”思想体系的产生……………………(212)
第三节 王夫之对传统“法治”思想的改造…………………(220)下编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专题研究
第一章综述……………………………………………………(231)
第一节 学科的设置…………………………………………(233)
第二节 学科的发展…………………………………………(237)
第三节研究资料的运用与研究方法………………………(247)
第二章《吕刑》的史料价值与法律思想……………………(259)
第一节 关于《尚书。吕刑》的史料价值……………………(259)
第二节《吕刑》中的法律思想………………………………(272)
第三章中华法系特征的再探讨………………………………(291)
第一节 中华法系形成时呈现出的早熟性 …………………(291)
第二节 中华法系发展过程中与社会发展呈现的同步性… (296)第四章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法律化…………………… (301)
第一节道德法律化的历史沿革及内容……………………(301)
第二节 道德法律化的特征与作用…………………………(309)
第三节余论…………………………………………………(317)
第五章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322)
第一节 “人治”与“法治”的含义……………………………(322)
第二节 秦以后人治与法治之争……………………………(325)
第三节人治与法治之争的启示……………………………(329)
第六章中国古代的法制与法治观……………………………(331)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法制……………………………………(331)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法治观念……………… …………… (335)第七章中国传统法律的启示…………………………………(341)
第一节 “情”字的功罪………………………………………(341)
第二节 “政治早熟”与道德体系的重建……………………(346)
第三节改造传统法律形象…………………………………(349)
附录
表1.中国古代王朝兴替年表…………………………… (353)
表2.先秦诸子表……………………………………………(354)
3.主要参考书目……………………………………………(356)
4.重要人名索引……………………………………………(358)
5.重要名词索引……………………………………………(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