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在参考了国外90年代出版的同类教科书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附段《国际金融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实践编写而成,具有以下特点:一、全新的体系结构。本教材是国内第一部以《国际货币经济学》命名的国际金融类教材,与国内现有教材相比,具有全新的体系和结构。本书从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回顾入手,叙述了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储备、国际资本流动等国际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原理的最新发展;重点阐述了汇率的决定理论;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和中国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开放条件下,如何通过宏观经济稳定政策的实施实现经济的内外平衡;结合90年代区域货币一体化发展的最新实践——欧元的形成,对区域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未来变革作了深入探讨。二、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逐渐递进。本书结合金融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的特点,由浅入深地安排相关的内容,先界定和陈述国际金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然后系统阐述汇率的相关理论和内外平衡宏观政策模型,最后对当今国际货币发展趋势和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书借鉴国外教科书的成功经验,将理论的讨论和案例及实践的分析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能对国际金融领域实践的进展情况和不同国家涉外金融的现状与问题及其变革趋势有一基本的把握。四、教材的编写以中国金融改革和开放为出发点和归缩。在本书基本原理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将引入对中国国际收支、国际储备、人民币汇率、利用外资、外汇体制变革,以及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等问题作专门的讨论,以便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对中国涉外金融的体制、问题及其未来变革的方向有一基本的认识和把握。本书由四大部分16章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为基本原理部分,主要由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国际储备和国际资本流动五章组成。第二部分由第六章到第十一章构成,系统陈述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和实际汇率决定理论。第三部分重点探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国家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实现内外平衡的宏观经济政策选择及其组合。第四部分侧重探讨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等问题。本书适用金融学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学习,也是金融管理人员和涉外金融专业人员重要的学习和参考用书。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反馈意见可函告华东师范大学潘英丽教授或由出版社责任编辑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