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外交、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当代中国外交

定 价:¥35.00

作 者: 颜声毅著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复旦博学 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系列
标 签: 外交/国际关系

ISBN: 9787309040685 出版时间: 2004-09-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391 字数:  

内容简介

  “复旦博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精品教材的品牌标志。“复旦博学·MPA系列”为中国最早的MPA品牌教材之一,由复旦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沛霖为顾问,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博士生导师竺乾威教授等领衔,邀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加州大学等海内外多所名校的资深教授及学有专长的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在内容上力图汲取海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阐述结合案例分析,充分反映公共管理学科的精华,旨在构建高起点、高品质、比较完整系统的公共管理教材体系。本书以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基石、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对中美、中苏、中日、中国和欧洲、中印以及我国与其他周边国家等对外关系的演变、发展历程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述,并对跨入21世纪的当代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作用以及外交战略作了探索与展望。本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审定。本书适合作为大专院校、党校等国际政治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等相关专业的本、专科教材。

作者简介

  颜声毅,1940年 10月生,福建永春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教研室主任。主要著作有:《现代国际关系史》(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战后国际关系史纲》、《当代国际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辞典》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参与“八·五”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际环境》、“211工程”重点项目《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的研究》,主持上海社科项目《21世纪的时代特征与我国的国际环境》。

图书目录


前 言 
第一章 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第一节 毛泽东、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对外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二、 邓小平外交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阶段
二、 新中国独特的外交风格
第二章 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
第一节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对外政策的一贯方针
一、 独立自主是新旧中国外交的本质区别
二、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外交思想的发展与完善
一、 真正的不结盟
二、 既反对霸权主义,又发展国家关系
三、 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对国际问题,按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作判断
四、 既坚持自力更生方针,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五、 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第三章 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一、 时代主题判断的失误曾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
二、 世界大战可能避免,维护和平是有希望的
三、 邓小平关于两大主题的论断
四、 和平与发展是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五、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第二节 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的一贯政策
一、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二、 “中国威胁论”是一种别有用心的奇谈怪论
三、 摒弃冷战思维,倡导合作安全与综合安全
第三节 发展是振兴中华的第一要务
一、 发展是硬道理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四章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指导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
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内涵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中国忠实执行并不断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三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第五章 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的基本战略方针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邓小平对外开放的思想的理论依据
一、 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 对外开放是总结国际国内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 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及其辉煌成就
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 对外开放的伟大成就
三、 实施西部大开发——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发展
四、 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五、 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六章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第一节 毛泽东、周恩来和平统一祖国的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三、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
第三节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一、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署
二、 香港胜利回归,“一国两制”成功实践
三、 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第四节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一、 江泽民八项主张是对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早日实现和平统一
第七章 加强和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立足点
第一节 毛泽东的第三世界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殖民地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在处理与第三世界的关系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传统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第三世界关系的新发展
一、 从单边援助到平等互利的双向经济合作
二、 从以大国画线到广交朋友
三、 从国家关系扩展到党际关系
四、 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反对新霸权主义,但决不当第三世界的头
五、 积极倡导南南合作,促进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关系
第八章 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中国对苏(俄)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一边倒”战略与中苏友好合作关系
一、 毛泽东提出对苏“一边倒“战略的主要原因
二、 “一边倒”战略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两国激烈对抗时期的中苏关系
一、 导致中苏关系破裂的基本因素
二、 同苏联恶化中苏关系的行为进行坚决斗争
第三节 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与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恢复
第四节 不断丰富和充实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一、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二、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内涵的不断充实
三、 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九章 从战略全局高度处理中美关系
第一节 建国前中共对美国政策的演变: 从朋友到敌人
第二节 两国高度对抗和紧张对峙(20世纪50—60年代)
一、 抗美援朝及其影响
二、 同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进行坚决斗争
三、 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
第三节 中美关系的新篇章(20世纪70—80年代)
一、 抓住机遇,打破中美关系坚冰
二、 坚持建交三原则,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三、 围绕台湾问题的较量
四、 中美关系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致力于建立新型伙伴关系
一、 冲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
二、 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三、 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
四、 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十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
第一节 建交前的中日关系
一、 日本政府追随美国,亲蒋反华
二、 大力发展民间交往,以民促官
第二节 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一、 中日建交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
二、 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节 致力于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一、 中日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二、 中日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建立新型的中欧建设性伙伴关系
第一节 冷战前期的中欧关系(20世纪50—60年代)
一、 中国与东欧关系的发展变化
二、 中法建交——中国与西欧关系的重大突破
第二节 20世纪70—80年代中欧关系的发展
一、 中国与西欧关系得到全面发展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化
第三节 冷战后新型中欧关系的建立
一、 中国与欧盟建立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
二、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十二章 与邻为善——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
第一节 中国领导人的周边外交思想
第二节 努力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
一、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二、 巩固和发展中朝传统友好合作关系
三、 构建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第三节 发展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一、 冷战期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二、 发展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第四节 确立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一、 传统睦邻友好关系
二、 中印边界争端与两国关系的波折
三、 致力于确立中印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节 从“上海五国”到“上海合作组织”
第六节 中国当前的周边安全环境
第十三章 融入世界体系——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不断加强
第一节 中国对国际社会态度的转变: 从抵制到积极参与
第二节 中国在联合国舞台上
一、 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斗争
二、 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 推动亚太经合组织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四节 加入WTO,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一、 艰难曲折的“入世”历程
二、 履行“入世”承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第十四章 21世纪初期的时代特征和我国对外战略
第一节 21世纪初期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21世纪前期中国对外战略刍议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组织机构表
附录二 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及建交日期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