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从文化传播的视角出发对佛像艺术进行解读的作品。两位作者身处俗世而又颇具超脱情怀,把自己的修持实践与传播学及艺术学知识结合起来,对诸多精选的佛教图像进行了颇有价值的文化解读。本书以佛像艺术为切入点,对佛教图形,尤其是佛教密宗图形进行了阐释,在这些阐释里,宗教、哲学和艺术融为一体。因此展读此书我们可以有多种享受。研究文化传播的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佛教传播的方式及手段,因为佛像艺术无疑是佛教传远光大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佛法实践者而言,书中大理的精美佛像,无疑可以作为我们观修、瞻仰的对象,庄严雄传的圣像使我颇起肃穆之感,迎面而来的或坐或立的佛菩萨群像,会令人目不暇接,起思古之幽情,仿佛听到诵经、赞呗,古朴庄重的乐音和漫漫钟声,使人有尘世间烦杂洗尽的透脱和情意之悠然。遍读一过,无疑是一次极好的佛教陶冶。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本书亦可以说提供了极好的以佛教为创作主题的素材来源。序 言 打开佛教文化的窗口,令我们惊叹。古老的佛教历经二千多年的时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文化对整个世界产生着影响。除其教理具有恒久性特质外,与佛教从始发阶段延至现代其体制极其善于运用传播手段有着重要的关系。从佛教显宗的晨钟暮鼓、早晚念诵、叩拜绕佛到密宗的海螺铃杵、持咒辨经、火供神舞;从佛陀灵山会上的拈花一笑到赵州禅师的当头棒呵;从印度恒河之滨的佛陀鹿野苑说法像到中国敦煌莫高窟壁画的飞天神女图……全方位的互动随缘展开。它用形象、声音、情景等元素将宗教情感、精神与理念传递给受众。倘若亲临其境者,会被唱经、击鼓、敲罄的悠扬音乐弦律和点击灵魂的节奏所摄受;会被圣者的神情、态度、动作和声调及整体氛围提升起敬心和愉悦,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而使之向往,这就是佛教自然而巧妙地运用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传播的成功。佛教文化自汉代从印度传人中国并与中国文化融合,至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历经千年继续传播到西方乃至渗透到世界的哲学、文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建筑、医药、饮食等领域之中,绽放出辉煌的文化之花。在进人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飞速发展,精深博大的佛教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量的介绍和研究,人们将对佛教传播媒介的应用也会产生更新、更具体的认识。特别是图形这一要素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它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传递着古老的宗教文化信仰的声息。图形在人类历史的考证中是先于文字而产生的,它在传递某种意思时比文字更直接、更形象、更容易被受众领悟。图像所代表的是思想经验与传统,其象征意义可代表无限的世界,并且为人类所共有。 美国学者皮尔士在《传播》一文中也曾提出:“直接传播某种观念的惟一手段是像(icon)。即使传播最简单的观念也必须使用像。因此,一切观点都必须包含像或像的集合,或者说是由表明意义的符号构成的。”就表达而言,据权威资料证明,图像比文字强85%,图像在视觉传播中更具力量感与回忆性。在这里,我们以研究宗教文化传播的意义,将对佛教里最具典型象征性意义的部分图形和像的编码内涵进行解码,以供学者参考。在当代,我国西藏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中,佛教密宗图形及教法传播甚广,在我国汉族地区人们则对佛教显宗的图像比较熟悉,而对佛教密宗图形及真正意义相对了解较少。因此,本书将侧重对汉地传播较少的密宗图形进行讲释,并以图形为线索贯穿相应的佛教文化理论,使读者在轻松阅读申明了神奇图形的真意。本书对佛教主要的佛、菩萨的阐释较详细,而对法界诸神则进行概括性的表达。在编排次序上也是轻重穿插。其目的之一,为照顾读者在阅读时视觉流程感觉中的舒适性,保持主体精神的结构性和客体象征的装饰性位置。目的之二,在引导读者正确认识佛教教育的艺术性。诸神是圣人所造,设置尊神是为了师者教化时的方便及针对性的需要。目的之三,有兴趣研究者,可顺藤摸瓜,以求更深层次的探究。我们在尊重宗教精神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艺术的眼光和清净心进行研究,深感佛教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精神创造,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之一,它传播的是慈悲与智慧。在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里,它是一滴从清凉世界洒下的甘露,清洁着人的心灵,启迪人们重视生命的尊严,关怀灵魂的最终归属,从……后 记《佛画解码》为研究佛教传播元素及内涵的专门性读物。书中精美的图像,佛法实践者可作为观修、瞻仰的对象,同时也是艺术界人士进行宗教题材创作的素材来源。作者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以严肃科学的态度对图形所涉及的内涵在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查证研究,为了尊重宗教传承的严肃性,图中所示的密意部分都是经有关在世传承上师开许印刷传播的,无不如法之疑。未经开许公开的图形、咒语没有载人。因此,会出现图形介绍的个别不完整性现象,请读者原谅。在此特别提出,佛法的实践者阅读此书后,如果出现书中介绍的咒语(真言)的个别读音与您所受传承不符,应以传承为准。书中只是将咒语作为传播元素之一而载入。授课之余的寒、暑两个假期,由朱哲教授统筹主持,邱子庆女士选图撰文,翟红蕾女士编辑整理,将此书完成。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恳请专家、同仁、读者指正,不胜感激。最后,向对本书的编撰和出版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专家、朋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作 者2004.8【目 录】序/1前言/1作者简介/1一、佛教图形的来历/1二、佛教图形在中国的传播/41.东汉时期/52.魏晋南北朝时期/53.隋唐五代时期/74,宋元明清时期/9三、佛画解码/Il1.释迦牟尼/122.阿弥陀佛/163.五方佛/204.贤劫千佛/245.莲花生大师/266.双身莲花生/307.莲师化虹光身相/348.弥勒菩萨/369.药师琉璃光佛/3810.观世音菩萨/4011.千手千眼观音/4412.大悲胜海红观音/4813.金刚萨逶/5214.金刚手菩萨/5615.密集金月/58]6.大威德金刚/6217.胜乐金刚/6618.时轮金刚/7019.黑袍金刚/7420.金刚总持/7621.不动明王/7822.普巴金刚/822S.愤怒莲师金刚盔甲/8424.咕噜札波/6625.长寿三尊/9026.文殊师利菩萨/9227.昔贤菩萨/9628.地藏菩萨/10029.准提佛母/10230.二十一度母/10431.白度母/10632.绿度母/10833.般若佛母/11034.作明佛母/11235.玛吉拉准/114S6.祥寿五佛母/11837.大白伞盖佛母/118S8.孔雀明王/12039.二胜六庄严/12240.吉祥天母/12641.妙音佛母/12842.三空行母/13043.狮面空行母/13244.金刚亥母/13445.大殊肚黑鲁嘎/13646.罗汉渡水图/12847.宗喀巴大师/14248.米拉日巴/14649.塔波拉杰/14850.噶玛巴·都松钦巴/15051.多杰佐烈/15252.喇呼拉护法/15453.黄财神/15654.财宝天王/15855.黑财神/16056.五姓财神/16257.白玛哈嘎拉/16458.四臂玛哈嘎拉/16659.六臂玛哈嘎拉/16860.宁玛三根本护法/17061.马头明王/17462.噶玛噶举皈依境/17663.觉域巴皈依境/18064.上师供养图/18465.十六罗汉坛城/188S6.卡雀佛母坛城图/19267.金刚亥母坛城图/19468.十一面观音坛城图/19669.南久旺丹/20070.佛塔/20271.六道轮回图/204主要参考书目/208后记/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