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要群体的弱势化。弱势群体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这恐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当中,一般的都会存在着弱势群体,但是弱势群体的成员一般都是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它的不同之处在于什么呢?在于中国不仅仅存在着像别的国家老、弱、病、残那样的弱势群体成员。而且更为严重的是,中国社会的一些主要群体青壮劳力,如工人阶层、农民阶层呈现出一种明显的弱势化趋向,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惕。在世界人类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沉重的历史原因。那么,如今为什么仍会产生弱势群体?作者在分析了大量的事例后,得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腐败、人谋不周以及市场化、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的副作用等等,是重要的主客观因素。弱势群体的存在,制约消费,导致市气不旺,增长受阻,甚至会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当前,防止两极分化已成为关系改革成败的一个底线,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最大难点之一。为此,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必须有新的举措。比如:在倾斜效率制约公平后,要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对农民和农民工,要真正“给以国民待遇”;对就业和失业,扬弃“减员增效”,而要“稳员增效”;要使体力劳动者除按劳分配外,还要有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教育必须公平,给弱势群体以“上升通道”……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先生所言:“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在一个节骨眼的问题上为我们敲起了响亮的警钟”,“有相当的亲和力与震撼力”。可谓读来荡气回肠,掩卷令人沉思。这是一本不多见的专门以弱势群体为主题的书。中国弱势群体的多数是农民,包括离土离乡未离贫的农民工,还有待业、失业和下岗、买断的城市贫民,老年和病残,穷学生以及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乞丐。一串串真实的故事或详或简,反映了在我国当代的繁华景象中,还有一大群兄弟姐妹处境艰难,盼待救助。作者简介:沈立人,1927年生。资深经济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省社科联副主席等职。出版著作20多部,发表文章1000多篇,获孙冶芳经济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等奖及省部级奖多项,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获得国家特殊津贴,1987年当选为党十三大代表。作者参加撰写、编审和统稿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研究》(刘国光主编),被评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重要著作还有《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国经济重大决策始末》、《中国入世面面观》等等。目录:序有相当的亲和力与震撼力缘起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上编摆事实第1章先从古今中外的贫困现象切入●贫困是历史性、世界性矛盾的症结●牢记长远贫困的旧中国●新世界同样处处有贫困●反贫困是一场艰辛的持久战第2章中国当代弱势群体的形成和构成●社会结构的分层和演变●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有哪些人第3章农民:多数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多数●中国农民的历史负担和历史贡献●正视贫困农民的实际情况●还有失地农民和拆迁移工●农民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第4章农民工:离土离乡未离贫●从“盲流”正名为“农民工”●贡献与回报不相称●频频出现的“跳楼秀”●讲不完的农民工故事●忽然冒出了“民工荒”第5章城市贫民:待业、失业和下岗、买断等等●日趋严峻的城市贫困问题●找工作的失业者越来越多●下岗对职工意味着什么●另一类贫困人群:部分拆迁户●顺便说说企业改制以后第6章老年和病残:源于生理的弱者●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病残是弱者中的至痛●“弱才,你的名字是女人”……第7章穷学生:苦难中成长的后备知识分子第8章乞丐:一无所有的赤贫者第9章弱势群体是怎样产生的第10章弱势群体的存胡何后果第11章要树立什么样的贫富观第12章蛋糕做大了如何分第13章能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双赢第14章是新自由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下编想办法第15章致富农民,任重道远第16章善待农民工,转移为市民第17章悠悠万事,就业优先第18章社会保障,方兴未艾第19章分配机制,正待重构第20章教育公平,根本之计第21章穷人变富人,无产变有产第22章群策群力,构建和谐社会并非多余的结束语:经济社会学者的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