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文物考古中国考古学要论

中国考古学要论

中国考古学要论

定 价:¥32.20

作 者: 佟柱臣著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丛编项: “名师讲义”丛书
标 签: 文物/考古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6712344 出版时间: 2004-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559页 字数:  

内容简介

  2004年4月佟柱臣先生的新作《中国考古学要论》出版,这部著作是杨迅文、任士英先生策划编辑的“名师讲义”丛书之一,丛书包括费孝通、张岱年、林庚、林耀华、何兹全等多位文史哲名师的讲义,《中国考古学要论》是其中的一部考古学讲义与论著。《中国考古学要论》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三篇讲义,1957年在北京大学讲的《考古材料的陈列》和1960年在南开大学讲的《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成就》,两者是那个历史时期学术见解的代表,也是博物馆学、考古学发展史上20世纪50、60年代的重要脚印;第三篇是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讲义:《中国东北及周缘地区考古概论》,分量最重,约17万字,这是迄今所见以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所写出的我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历史考古学最系统的要论。佟先生长期致力于东北考古学研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在辽西发现了牛河梁遗址、夏家店遗址以及燕长城赤峰段,1950年又同裴文中先生一起发掘了吉林西团山。19791980年为了给研究生讲授东北考古学,佟先生将多年收集的文献和考古学资料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分十一章讲授,这就是《中国东北及周缘地区考古概论》讲稿的形成,以后又经佟先生的受业弟子靳枫毅整理,使之有可能结集发表。第一章“东北地区考古学史”,对梁思永、裴文中、李文信、金毓黻、罗福颐诸位先贤的业绩逐一做了讲述,还系统地介绍了俄国人、法国人、瑞典人在我国东北地区考古活动和发现;对日本人的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严肃地指出一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侵略性质;同时指出,一些保存在我们几个博物馆的手里的材料,如有关“东省”(即从伊尔库茨克到海参崴地区)考古文物的俄文刊物、步达生留在北疆博物院的石器等等,不要束之高阁,因为,他们所取得的材料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遗留下来的古代文化遗产。这是迄今对外国人在东北的考古所做的最全面、系统、客观的评介。第二、三章系统讲授了东北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收获。第四至第八章讲了从西周到清初东北地区的历史与考古。其突出特色是把广袤的东北地区上下数年错综复杂的民族、政治关系、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讲得清楚而无枝蔓,把所有重要文物和考古发现都放在赖以产生的民族、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把“死”的考古材料变成鲜活的历史见证;还从考古材料中提取了史书上没有的信息,丰富了历史的内容。这不论对东北史学还是东北考古学来说,都具有首创性,读者必将开卷有益。历史时期考古学着重讲述东北少数民族的历史和考古。第四章讲述了汉及汉以前的东胡(及其后裔鲜卑、乌桓)、肃慎(汉称挹娄)、夫余等族的历史,为夏家店上层文化、西团山文化、望海屯文化等提供了族属线索和文化背景;第五章讲授了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东北地区所经历的政治变迁及民族的互动与融合;阐述了重要魏墓、晋墓以及诸如嘎仙洞拓跋焘祝文石刻的重要历史意义;对同一时期高句丽的历史、高句丽山城、平地城、积石墓(如集安好太王陵、其他贵族墓)、墓葬壁画所反映的民俗、汉文化影响、佛教文化影响以及其他佛教文物逐项做了讲评;对鲜卑、室韦、勿吉—靺鞨的历史与考古也作了要述。第六章专章讲授了唐代的海东盛国——渤海的历史与考古,既反映出渤海文化的繁荣昌盛,又把东北、内蒙古、北京等地的有关重要发现置于唐王朝与渤海关系的大系之中,点出大唐与渤海“是一家”的要义。第七章讲授了东胡——鲜卑系的契丹族辽国和肃慎系女真族金国的久远历史及开国史、相互关系与存灭,把有关辽上京(今巴林左旗内)、中京(宁城)、东京(辽阳)、南京(北京)、西京(大同)以及其他辽国城址的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结合起来,讲述得丰满多彩;对辽皇陵、贵族墓及其随葬品、壁画,辽瓷及瓷窑,契丹文字,还有佛教遗存如寺院、辽塔、经幢、石窟、石刻等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做了科学分析。讲述了金五京、金界壕、金官印、女真文字、碑刻、书画以及对辽、金佛教遗存做出精到分析;还讲到金朝末年在东北东部建立的东夏政权及有关考古发现,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对于后金国及清初的关东遗迹也做了概述。第八章“元明清时期考古”着重于考古收获的讲授。有两个史观非常突出:一是提出民族融合的规律性途径:首先形成的是几个民族融合的共同体,再到更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其途径如墓志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间的通婚以及契丹人、渤海人、汉人、女真人的密切接触与文化融合;强调指出中央王朝文明、汉民族(如东汉末年幽冀移民、辽金时期的“俘户”等)对东北各族社会发展、民族融合的积极影响和巨大贡献;一是以科学、系统的考古证据反复说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早已在金朝—东夏的辖境之内;翔实地论证了明王朝在黑龙江口特林设置努尔干都司的史实和重要意义。征引大量墓志、官印、珍稀古籍来考证著名的“敕修努尔干永宁寺记”等两大丰碑的内容,说明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归努尔干都司统辖,均属明王朝疆域。清朝前身的后金国也已统辖着上述地区。因此,在第九章“苏联远东考古”中,就明确指出“苏联远东考古”实际上是历史上属于我国的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的考古学。对上述两大地区从旧石器时代直到靺鞨文化、渤海文化、金代女真文化的考古分别做了讲述。第十章“朝鲜考古学”,从旧石器时代一直讲到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时代的考古成就,分析了朝鲜半岛文化与中国东北地区文化的关系。第十一章“日本考古学”,介绍了十九、二十世纪前期的日本考古学简史;从旧石器时代考古一直讲到奈良时期,介绍了正仓院的收藏,并对此后的历史做了简述。先生认为,古代对隋唐文化的吸收、近代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是日本文化发展较快的一个重要原因。该书第二部分是从作者100多篇论文中精选的十三篇。包括作者22岁时发表的长篇大作:《匈奴西迁与欧洲民族之移动》,昭示了对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志向和功力。有四篇是分地区、分文化研究新石器的结晶,对石器类别、型式、分布等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对制作微痕、使用微痕做了力学研究。这在考古界是独一无二的。还有细石器和新石器复合工具两篇专论;另有五篇宏观论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特征和中国文明起源的道路,提出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三个接触地带论、王国文明与方国文明论等理论。最后是《我与中国新石器研究》。<

作者简介

  佟柱臣,男,满族。1920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1941年毕业于吉林高等师范学校第三班(历史地理系)。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北京大学论文导师。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工作。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时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专著六种、论文106篇,计四百万字。主要研究成果1、《中国新石器研究》,巴蜀书社出版,1995年。2、《中国边疆民族物质文化史》,巴蜀书社出版,1991年。3、《中国东北地区和新石器时代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4、《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文物》1986年2期。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第一篇 考古材料的陈列
第二篇 中国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成就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成就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初期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
第二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
第三节 结语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新成就
第一节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貌
第二节 仰韶文化
第三节 龙山文化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篇 中国东北及周缘地区考古概论
第一章 东北考古学史
第二章 东北旧石器时代文化
第三章 东北新石器时代文化
第四章 燕秦汉时期考古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时期考古
第六章 唐代的海东盛国——渤海考古
第七章 辽金时期考古
第八章 无明清时期考古
第九章 苏联远东考古
第十章 朝鲜考古学
第十一章 日本考古学
第二部分 专论
第一篇 匈奴西迁与欧洲民族之移动
第二篇 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问题
第三篇 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工具
第四篇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石器
第五篇 仰韶、龙山文化石质工具的工艺研究
第六篇 仰韶、龙山文化工具的使用痕变和力学上的研究
第七篇 中国原始社会晚期历史的几个特征
第八篇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三个接触地带论
第九篇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多中心发展论和发展不平衡论——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
规律和中国文明的起源
第十篇 中国新石器时代复合工具的研究——为纪念尹达先生诞辰80周年而作
第十一篇 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学术问题
第十二篇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探索
第十三篇 我与中国新石器研究
附录一 佟柱臣著作目录
附录二 佟柱臣自传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