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序
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根源。中国的治乱。基于土地制度的兴废,国民生活的安危,也基于土地制度的整理与否;其次,农业国的中国,以农业为其经济的主要部分,自然是不消说的。因之,对于想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之任何方面的人们,都应该先知道一下中国土地制度的情形,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于中国制度的研究,向来没有成为系统的,尤其是中国国土广大,各地风俗制度不同,以到现在,完全可以相信的统计还没有。在这种状态之下,研究中国的土地制度。真是困难极了。不过,我痛切感到这种研究的必要,所以几年以前,就着手于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现在把我自己实际调查过的直隶二十县的结果,以及南京东南、金陵两大学农科的实地调查和其他各方面的零碎材料,收集起来,凑成了这一本书。这个虽说很不完全,可是,关于研究中国土地问题的体裁,总算粗粗地树立起来了。因为材料不完全,所以有些地方详细;有些地方简略;有些地方因为没有普遍全国的材料,故只得捉取一个地方的事实,以作想像全盘的一助;有些地方因为缺乏确实的统计,所以也就不得不以不确实的统计暂为补充;这些地方,非常之多,就我自己,也是很不满意的。然而我的目的,不是想以这个就算成为完全的研究,而且在事实上,以一个人的短期研究,也是做不到的;尤其是菲才如予,这种事情,根本就不敢希望。按我自己的意思,就是希望由此以后,真正有力的研究,继续地发表于世上,这本书能够达到这个导火线的任务,那我就很满足了。总之,在这本书里,不完备的地方很多,寡学浅闻,论断错误的地方也不少。恳望社会上的有识者,不惜叱责之劳,加以指正为幸! 昭和五年(一九三0年)初秋,著者
译者的序
土地问题,是我国革命的关键。它能否得到一个适当的解决,就是我国革命的试金石。这是近年来一般人之所共感的,无待我在这里絮絮烦言了。
近年来大家都感到土地问题的重要,内外人士,努力研究的实在不少,报章杂志,处处都可以看到讨论土地问题的文字。不过就到现在,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走出发展的阶段。零碎的文字材料固然不少,而比较有组织、有系统、有整个性的研究作品,还没有表现于我们的面前。换言之,就是这个问题的研究纲领和方向,还没有建立确定起来。这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这本书是最近日人长野朗君,发表他数年研究的结晶。他曾亲到我国实际调查过,并搜维近年各地所发表的材料,以历史的眼光,科学的方法,为我国土地问题的研究,打开一条新道路。建立了一个粗具规模的纲领。这个纲领,不能算十分的精密,这是著者也感觉到的。但在这初期的研究过程里,也就算是很难得了。至少,他的方法,是可以给我们借鉴的,所以我觉得有介绍于我国人的必要。这就是我译这本书的一个动机。
现在,关于本书的内容,略为说一下:
著者对于我国的社会,很有研究。他前著的《中国社会组织》已被我国译出,他用明快的眼光,分析我国的血缘团体、秘密结社、回教徒、支配阶级、经济阶级,以及现在的军阀的官僚和分裂。现在在这本书里,他又把我国的官僚政治,从古代的公卿王侯、士大夫阶级,以至现在的军阀、官僚、士豪、劣绅和新士大夫阶级等,对于土地制度的影响,及对于农民的压迫剥削的内幕,描写尽致。换言之,就是从历史的观察上,分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来说明我国的土地制度不良,和农村自治破坏、农村经济困穷的成因。如我国到底有无大地主?农民生活痛苦的原因到底何在?历代赋税为什么都是弊害丛生?历代土地整理为什么都不能彻底执行等的问题,由此点都可以解答出来。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色,就是纵的研究。
其次,我国土地广大,横跨寒温热三带,地质、气候、物产、农法、工商业……等,都不相同,更因交通不发达,所以反映到土地制度上,各地就表现着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在我国的土地问题上,地方性的色彩很浓厚。这一点要不留心,便有瞽者摸象之感。本书对于此点,特别注意,如地主的大小问题,佃种制度问题,农民生活程度问题,农民离村问题,工商业发达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问题等,关于各地情形,都有明确的比较。这是本书的第二个特色,就是横的研究。
由纵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知道我国土地制度不良之历史的成因;由横的研究,可以让我们了解我国土问题之一般的现状。
在我个人方面,觉得还有几点,须待讨论的:
(一)著者论我国土地制度的沿革时,在秦汉以前,就是本书所说的“氏族部落时代”和“封建时代”的部分里,完全是根据我国的古史来立论的。关于我国的古史,近来提出疑惑的很多,这一点是否适当,还待讨论。尤其是研究我国社会经济史的诸君,请注意!
(二)著者对于我国的土地制度不良、农村自治破坏、农村经济困穷的总原因,从古来到现在,都归根于官僚政治的一点,这是他的特色之一,前面已经说过。至于解决方法,据著者的意见,只有发展农村的自治、农民的自卫,以防止外面一切的侵略和剥削,甚至须恢复到古代社稷观念的自治体和三代的土地制度。这一点很重要,就是我国的土地问题和农村问题,究竟应当怎样解决呢?著者的发展农村自治与农民自卫,就是我国现在所高呼的“发展民主势力”和“促进人民自治”的意思,当然是毫无疑义的。不过是否还需要回到古来的社稷观念的自治体和三代的土地制度,就很成问题了。而且关于人民自治势力的促进、组织、运用、指导等的实际方面,说的也是很少,所以这一点觉着也有讨论的必要。
(三)本书中所引用的统计,除根据私人、学校或其他团体的调查,比较可以相信的以外,间有采用前北京政府的农商统计,这个统计确实的程度很低。这一点是研究我国问题的人最苦的一点,没有完全可以信任的统计材料,著者也曾屡次声明。不过在现在的情形之下,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所以希望读者也要注意到!
最后我所希望的:就是这本书让日本人写成,我们决不嫉忌,我们只觉惭愧。深望我国的学者,能用这种方法——或以更好的方法,把他的纲领再改建一下——或更新立一个,把他的内容更丰富,更正确地充实起来,造成一部完美的“中国土地制度的研究”,这才不愧我们的责任。我所以不自度量,敢冒然来译这本书以献于国人的,就是想给这个刺激于我国的书斋学者们。
再者,这本书的译稿,是我课余偷暇写出来的,一因我的译笔太拙,又因时间不足,错误的地方,一定很多。敬希高明贤达,多为赐教!
健伯,于东京上野之森畔
一九三一年初春
土地制度的沿革 一、氏族部落时期
(一)前期
(二)后期 二、封建时代
(一)封建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井田制度和社梭观念
甲、井田之理论的根据
乙、授田的方法
丙、还田的制度
(三)井田实施的状态及其崩坏 三、官僚政治时代
(一)由秦朝到民国
甲、官僚政治的发生
乙、自治破坏与井田的复活难
丙、官僚政治与土地制度
(二)民国以后(删去) 土地分配及所有权问题
一、在土地分配上所表现的官治和自治 (一)土地兼并的自然防止 (二)土地分配的现状
甲、农村耕地的分配不均和过小农的存在
乙、全国的土地和人口配合的不平均 (三)在土地分配上所表现的官僚政治的弊害
甲、官僚阶级土地兼并的增进
乙、随着开垦发生的弊害 (四)土地价格和土地分配的关系 二、土地所有权和自治体的关系 (一)所有权的所在
甲、农民以外的土地所有者
乙、农民离村和不在乡地主的增加
(子)农民离村之史的考察
(丑)农民离村的现状
(寅)在乡地主和不在乡地主 (二)由土地所有权转移而发生的私法和公法
的关系
甲、合法的手段
(子)买卖
(丑)出典
(寅)遗产承继
乙、不法的获得
(子)兵乱
(丑)由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而被收没的
(寅)军阀
丙、特别的方法
(子)开垦
(丑)荒芜地的分配 土地整理问题 一、土地整理的失败和官治主义
(一)历代整理的概要
(二)土地整理不能实行的原因 二、土地整理和自治 土地课税问题 一、土地课税之意义的变化
(一)周代及周代以前的税法
(二)周代以后的税法 二、在土地课税上所表现的官治主义的影响和
自治组织的作用
(一)课税失其负担的公平,只计征收的容易
和收入的增加
(二)赋税制度,是为便于中间阶级获得利益
而造成的
(三)在土地课税上所表现的地方性 佃种制度的研究
一、佃种制度的发生及其发达过程 二、在佃种制度上所表现的政治、社会、
经济的要因
(一)佃种制度的发达和政治、社会及经济
的要因
甲、影响于佃种制度之发达的政治、社会
的要因
乙、佃种制度发达和经济上的关系
(二)自耕佃种比例的变化和政治、社会、经济
的原因
甲、政治的原因
乙、社会的原因丁
丙、经济的原因
丁、其他的原因
(三)在佃种制度种类上所表现的中国政治、社会、
经济的特殊性
甲、政治上的特殊性
乙、社会上的特殊性
丙、经济上的特殊性
(四)在地租上所表现的政治、社会、经济
的特性
甲、政治的特质的影响4
乙、经济的特质的影响
丙、社会的特质的影响 三、在佃种制度上所表现的官僚思想
(一)地租以外所课的力役和杂税
(二)中间支配人的存在
(三)官僚地主和普通地主 四、私法发达对于土地制度的影响
(一)对人信用的佃种制度
甲、慎重佃农的选定
乙、因重视个人信用不重视契约,故契约多是
口头的
(二)地主的自卫处置
甲、地租预纳的制度
乙、押金制度 五、佃种制度上的两个重要问题
(一)佃农生活安定的问题
甲、农家的收入
乙、农家的负债
丙、生活安定的方法
(二)田面权和田底权的问题 附录 (补充) 第一编 土地制度的沿革 第三章 官僚政治时代 第二节 民国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