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志成,男,1937年8月15日出生,陕西汉中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1963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泥石流灾害调查、观测实验、运动力学研究和防治规划设计,是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第一任站长。多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国家级成果三等奖1项,院级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1989年获竺可桢野外工作奖,1993年其论文《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运动流态特征》获钱宁泥沙科学论文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编写专著7部。李焯芬,男,1945年生,祖籍广东中山。香港大学工学学士(1968年),硕士(1970年).力Ⅱ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博士(1972年)。曾服务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电力局近18年,从事水电核电工程建设及科研工作。1994年回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任教。现为香港大学副校长,岩土工程讲座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副院长。主要科研范围为滑坡泥石流防治及岩土工程。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马蔼乃,女,1936年11月生于上海市。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顾问,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外事专业委员,《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副主编,《地理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编委,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专家组组长等职。1.学历与教学成果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就读于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58年派往南京河海大学水文系进修水文专业,专攻河流动力学,1960年正式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校担任河流(动力)地貌课程。1964年参加水利部泥沙运动培训班进修,时年完成《河流地貌》教材。1975年始开遥感概论课程,1984年完成编著《遥感概论》(科学出版社),1986年始开动力地貌学课程,1992年始开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课程,1997年完成专著《遥感信息模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河流动力地貌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合作),1999年出版《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丛书》(武汉出版社,群作8册),2000年出版《地理科学与地理信息科学论》(武汉出版社)。已出版专著5部。共培养硕士研究生43名,博士生15名,博士后7名,1997年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第1名)。2.研究领域与科研成果1960年讲授《河流地貌》,开始进行水文与地貌的跨学科研究(三级学科的交叉),1981年发表了“云南东川蒋家沟泥石流流速分析”的代表作。1975年研究遥感信息,开始进行数学、物理、地理的跨学科研究(二级学科的交叉),1997年出版《遥感信息模型》代表作。1990年研究人地系统,开始进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一级学科的交叉),1999年出版《可持续发展与长江地区发展战略》丛书代表作。参加国际会议10余次,前后共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第1作者)。1988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名),1993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名),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1996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名),包括教育奖共获5次奖励。主要研究水土流失,指导完成全国第一次的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地面行程5万km,到过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该项成果为国家发表数据,并依此数据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3.国际学术活动与影响1978年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访西德与法国,考察遥感地质;1982年赴美访问学者,参加完成联合国援助中国第1个项目建立国家遥感中心的任务;1986年赴美参加国际泥沙学术会议;1988年应邀赴日参加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会议;1990参加芬兰国际测量大会,应原苏联政府国家测绘局局长邀请,顺访原苏联;1992年赴美参加2次国际会议并顺访夏威夷大学,同年应邀赴日访问千叶大学;1993年应邀赴日参加中日双边国际会议,同年应印度遥感中心邀请,作为中国专家赴印度参加遥感国际会议,做专题报告;1995年赴美参加成立国际一般系统学术会议,顺访加拿大;1996~1997年交之际赴美参加国际系统学术会议;1997年赴美参加遥感地质大会;1998年访问香港中文大学;1999年赴荷兰参加国际航天大会,应欧洲ITC邀请,赴恩斯赫德做专题报告;2000年赴加拿大访问并考察3个月。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1983年曾获美国政府地质调查局的荣誉证书,1994年获英国世界名人中心《地理信息科学》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