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铭暄卢建平1979年考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是全班同学里年纪最小的,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在我名下代招的刑法专业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去法国留学期间,我们一直互有书信来往,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988年当他获得法国的法学博士学位、学成归来的时候,我曾建议他回母校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则因为家庭的原因去了我的母校浙江大学,在那里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当时的浙江大学是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法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较弱,经过他的一番努力,中断45年的法学学科终于在1994年得以重建,作为浙江大学法学院的老校友,我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他在浙江大学的工作非常出色,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并且担任着对外经贸学院副院长、国际经济法系主任、涉外经济法律研究所所长、公共管理系主任等重要职务。当然,由于他是我们国内屈指可数的法国刑法和刑事科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所以我一直希望他能够回到刑法学研究的队伍里来,为我国刑法学的改革和发展作出贡献。1999年底,经过国家教育部的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国家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正式成立。卢建平应邀回到母校,担任该中心的执行主任,协助我和赵秉志教授工作,并分管对外交流合作事务。卢建平在法国曾有幸师从马克·安塞尔先生、米海依尔·戴尔玛斯一马蒂教授、克里斯蒂娜·拉塞杰教授等大家名师,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学等领域的教学研究和成果翻译引进工作,已经出版了《新刑法理论》(香港,1989年)、《比较犯罪学》(北京,1992年;台北,1997年)、《刑事政策的主要体系》(北京,2000年)、《网络犯罪》(北京,2002年)等著译,作为副主编、项目协调人参与了由我和戴尔玛斯-马蒂教授共同主持的中法刑法合作研究项目《刑法国际指导原则》课题的研究,为该项目的圆满成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他也利用他在国际刑法学界的广泛联系,积极协助我和国际刑法学协会中国分会成功地争得了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大会的申办权;他还兼任着国际刑法学协会副秘书长暨执行委员,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常务副秘书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卢建平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法语、英语运用自如,是一位在国内国际刑法学界非常活跃的中青年学者。卢建平在国外主攻的是刑事政策学,而刑事政策学一直是我们国内刑事法学领域较为薄弱的学科。他在这个学科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除了译介国外著名学者的作品以外,他还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刑事政策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运用刑事政策学的基本方法研究、探讨刑法学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其方法之新颖、见解之独到,得到学界同仁的好评。此次他将自己十几年来关于刑事政策和刑法的思考汇集整理成书,公开发表,既是对其个人学术研究的一次小结,有助于其将来在学术上的进一步成熟、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繁荣兴旺。作为老师,看着自己学生的成长进步,内心的喜悦无以言表。特缀数语,与之共勉。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