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艺术之一。明代由于寺院的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及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要,使得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永乐、宣德年间最高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丰满、造型优美、金色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精工细作,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宝爱。本书作者利用博物馆和民间的丰富资料编写本书,详细阐明了明清金铜佛像的发展史,及金铜佛像的收藏常识、投资分析、拍卖品鉴赏。书中附彩色插图百余幅,介绍了百余尊不同佛像的拍卖信息及常析与评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的玉龙距今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考古发掘利流传下来的先民生产、生活的器物本身就是文物.就是历史,具有重要的收藏价值。随着社会历史的延伸,人类的文化逐渐发展起农,绘画艺术、琢玉艺术.陶瓷艺术、纺织艺术、建筑艺术等各自具有其详细的类㈠。而任何艺术的发生发展,往往与他类艺术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讲究艺术史的人、搞艺术品收藏的人必须了解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作为一名老的文物工作者,我十分愉快地接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编辑邓群同志的盛情邀请,出任这套“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的主编。近十几年来,收藏之热一热再热,辨伪著述出再出,对艺术品的投资已不再局限于昔日的王公贵族、巨富大贾了,而对艺术品真伪的鉴别,也已不是过上博物馆,古玩店老先生的专利了。于是,经常有一些出版社的编辑同志请找或写文章或任主编。只要是有一定专业水下的著作。不是胡编乱造的、可有可无的书,我都愿意为之尽我的一点绵薄之力。于是,在休暇之时,我也常思考一些问题,其中,为什么藏,怎么收,则是我想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在我年轻之时,古玩的流通是很柯限的,尤其是流通的范围极其有限,在北京仅琉璃厂和廓房二条是古玩的集故之地。那时,买空卖空古玩的不外乎两种人(以古玩的倒卖获得利润的古玩商不算):一种是学者,如马衡、唐兰、张伯驹、于省吾王献唐诸先十,他们多购买地下出十文物或书山之类。作为学术研究对象。”当时灰陶瓦甓并不值钱,但只要具有学术价值.就在他们的购买范围之内.这些学者都是从琉璃古玩铺里淘学司淘学术,而成为著名专家的。收藏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刁;竭的终身宝库。物值几何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他们的藏品能够流传下来,或培育桃伞,或捐诸国家。另一种人则是富贾巨商,他们的藏品有的真像假,也有的假像真,与其说收藏,毋宁说是花钱满足了某种愿望子成龙。俗话说“物藏不过三代”,一般就是指这样的收藏者来说的。因此,我认为在收藏这个领域内,不是仅以眼力高低、财力厚薄论英雄的。如果来到一位初交的朋友家,不须寒喧,只看他的屋里挂什么画(不一定是值钱的人字画)、摆什么陈设(也不一定是最值钱的清官窑瓷器).就能知道其人的学识,品位、修养如何了,就像看一幅山水画,不要看皴,擦、点、染的技法如何熟练,只要看一眼旁出的枯树枝,便可知共人的功底,就那么简单!在收藏中,清官窑的青花是藏品,因为它们富丽堂皇,而马家窑的彩陶罐同样也是藏品,因为它们悠久;新疆和阗籽玉是藏品,因为它温润可人,而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钺同样是藏品,因为它是历史。如果仅仅为收藏而收藏,成为保值、增值而收藏。那就会浪费收藏内涵中的一半资源,如果能赋予收藏以一定的文化意义,收藏也就不仅仅是价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存在。最后,我想提醒痴迷于收藏的同志,藏有道,收亦有道,其道在于:不该买的不买,不该藏的不藏。新中国出土的文物应归属国家,收藏者千万不要以身试法,做遗恨—生的蠢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