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中国社会现存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精神遗产。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至今,对中国社会的哲学、文化、艺术、民俗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目前佛教出版物大多限于研究专著和经籍读本,为此,《佛教小百科》志在跨越专业研究与信众诵读的藩篱,以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为导向,重视内容权威,突出阅读趣味,以新颖的图文编排为普通读者大众提供一条了解中国佛教的全新途径。《佛教小百科》第一辑共分8卷,包括佛教历史、佛教艺术、佛教禅宗、佛教密宗、佛像、佛教典籍、佛教建筑、佛教文化等内容。各卷的文字分别由国内宗教研究领域的著名专业学者撰写完成。各卷配有大量与文字内容相关的珍贵精美图片,直观展现佛教的深刻内涵与非凡魅力。密宗长期兴盛于青藏高原,本卷从印度密教、藏密、汉密等方面展开叙述,使读者对密宗这一佛教宗派有深入清晰的了解。密宗的起源,经中外学者的考证,基本认为约在佛陀灭后的千年左右,亦即大乘佛教的晚期,也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衰败时期。密宗的兴起具有明显的印度民族特性。早期佛教反对印度宗教传统信仰,对于婆罗门教的多神崇拜、吠陀思想中的真言、密语乃至宗教仪轨,一概持排斥、批判和反对的态度。可是大乘佛教兴起之后,这一立场逐渐动摇,转而开始引进世俗的咒法观念,并逐渐将真言、密咒佛教化。印度佛教把印度传统婆罗门教中属于禳灾、祈福和多神信仰的世俗宗教观念也全部收到佛教中来,并且结合佛教高层次的教义和理论,如中观、瑜伽、禅定等,从而形成了密宗。从宗教社会学的观点看,密宗的出现可以说是印度民族宗教信仰的充分表现。佛教早期的形态,虽然相当理性化、哲学化、伦理化,高度表现了人类的卓越智慧,但到了晚期还是跳不出本民族的信仰观念。甚至也可以说,这种变化也许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常见的基本心理。婆罗门的教的密法,借助佛教的理论,构成印度传统佛教的新发展,同时体现了人类理性与神秘两种心理要求的结合。国内专门论述介绍密宗的书籍不多,人们对密宗普遍感到神秘。本书的目的就是力图从起源、形成、发展、传播、义理、修习、仪轨等方面揭开密宗神秘的面纱,向人们介绍密宗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对一般读者或宗教学研究者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