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断:本身内蕴的丰盈,是初民主体情感从原始宗教情感(非主体性情感)中获得部分解放的硕果,是战国、魏晋主体情感大解放、本体精神高扬的启明星。现在看一下法象意识中展现出来的社会群体情感。《易经》中出现的、社会心理趋向驱动下的群体情感,主要显现在文本构建的法象意识中。帛本易传《易之义》说:“生(性也)文武也,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是讲本性是先天的。本性是什么?“本生(性)仁义,所以义刚柔之制也”(同上)。“本生(性)仁义”作为仁与德性的契合点,构成天道、地德与人性的三影重叠(不是融合),便使得《易·乾·大象》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天人合一有了发生学上的依据。人的本性是社会群体情感的初始根基。其实,这种理论构建模式不必到《易之义》之类的出土文物中去寻找,现存典籍中公认的“子曰”或准“子曰”,似乎比《易之义》的“子曰”更接近“孔子曰”。《论语·阳货》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便是“天行健”的另一种表述:高度自信的行动宣示一切,不需要自我宣传与解说;奔走呼号、招摇过市、喋喋不休往往是缺乏诚心与自信的表现。《礼记·哀公问》中哀公向孔子请教:“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孔子回答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按照孔颖达的疏解,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体无形,运行不息,如似日月东西相从而不休已……天开生万物,不使闭塞,其能久长……春生夏长,无见天之所为,而万物得成……天之生物,已能成就,而功之明著。”行动不已功德自然昭著,与前引《阳货》中孔子的思想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