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
1 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目的和意义
1.1 野外观测的目的
1.2 野外观测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
1.3 野外观测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 湖泊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2.1 国外野外观测的历史与发展
2.2 国内野外观测历史
2.3 野外观测的发展趋势
3 湖泊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3.1 国内外湖泊研究站(试验站)指标体系分析
3.2 野外研究站(试验站)观测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第二篇 采样
4 湖泊水质样品采集程序的设计
4.1 概述
4.2 范围
4.3 水样采集的目标
5 采样点的确定
5.1 概述
5.2 选定长期观测点
5.3 垂直分层观测
5.4 采样安全注意事项
5.5 采样时间
5.6 采样频次
6 采样技术
6.1 采样种类
6.2 理化采样
6.3 微生物采样
6.4 生物采样
6.5 样品的保存、运输与处理
7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7.1 样品的采集
7.2 样品的制备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湖泊环境调查
8 湖泊流域与湖泊形态特征调查
8.1 概述
8.2 流域面积和湖泊补给系数
8.3 湖泊水面面积
8.4 湖泊长度
8.5 湖泊宽度
8.6 湖泊岸线长度
8.7 湖泊岸线发育系数
8.8 湖泊形态系数
8.9 湖泊岛屿率
8.10 湖泊容积、深度、底坡形态特征
9 湖泊水文要素观测
9.1 概述
9.2 湖泊水位
9.3 湖水水深的测定
9.4 湖流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气象与辐射观测
10 气象观测
10.1 概述
10.2 云
10.3 气压
10.4 风
10.5 空气温度(气温)
10.6 空气湿度
10.7 降水量
10.8 积雪
10.9 霜期
10.10 蒸发量
10.11 水面蒸发
10.12 日照时数
11 辐射观测
11.1 概述
11.2 总辐射
11.3 散射辐射
11.4 反射辐射
11.5 直接辐射
11.6 净辐射
11.7 分光辐射
11.8 可见光辐射
11.9 紫外辐射
11.10 气浑浊度
参考文献
第五篇 水的理化性质测定
12 水温的测定
12.1 概述
12.2 水温计法或颠倒温度计法
13 浊度的测定
13.1 概述
13.2 分光光度法或目视比浊法
14 水色的测定
14.1 概述
14.2 铂钴标准比色法或稀释倍数法
15 透明度的测定
15.1 概述
15.2 塞氏盘法
16 电导率的测定
16.1 概述
16.2 电导率测定法
17 水下辐射的测定
17.1 概述
17.2 辐射计测定法
18 pH值的测定
18.1 概述
18.2 玻璃电极法
19 溶解氧的测定
19.1 概述
19.2 碘量法
19.3 电化学探头法
20 碱度(总碱度、重碳酸盐和碳酸盐)的测定
20.1 概述
20.2 酸碱指示剂滴定法
20.3 电位滴定法
21 钾和钠离子的测定
21.1 概述
21.2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1.3 火焰发射光度法
22 钙、镁离子的测定
22.1 概述
22.2 EDTA滴定法
22.3 原子吸收法
23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23.1 概述
23.2 氧化还原电位计测定法
24 氯化物的测定
24.1 概述
24.2 硝酸银滴定法(莫尔法)
24.3 离子色谱法
25 硫酸盐的测定
25.1 概述
25.2 重量法
25.3 铬酸钡光度法
25.4 EDTA滴定法
26 总磷的测定
27 磷酸盐的测定
28 总氮的测定
29 硝酸盐氮的测定
30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31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
32 氨态氮的测定
33 二氧化硅(可溶性)的测定
34 总有机碳的测定
35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3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第六篇 湖泊沉积物分析
37 沉积物含水量测定
38 沉积物粒度的测定
39 沉积物中凯氏氨的测定
40 沉积物中总磷的测定
第七篇 主要水生生物现存量的测定
41 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42 大型水生植物现存量的测定
43 浮游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44 底栖动物现存量的测定
45 鱼类调查
46 细菌现存量的测定
第八篇 生物生产力的测定
47 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测定
48 浮游动物次级生产量的测定
第九篇 流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的调查
49 概述
附录1 湖泊观测、监测数据的有效位数表
附录2 记录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