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由经济学者长期实地考察韩国后撰写的日记体著作。作者在韩访问讲学一年多,对韩国社会、经济、文化有着深刻的观察、思考和研究,长期有《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经济学家茶座》等国内知名媒体撰写评论韩国的文章。本书涉及韩国弹劾总统、议会选举、人质被杀事件、迁都风波等大事,记录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及波折,有中韩经贸飞速发展的喜悦,“汉流”席卷韩半岛的自豪感,也有因为农产品贸易、高句丽历史问题带来的两国关系波折的隐忧,力图向国内的知识大众客观介绍一个真实的韩国:大致多党政治、宏观经济、大国环伺下的韩国外交、与中国极为相近的文化、小至韩国普通百姓的婚姻家庭、衣食住行、升学压力、韩国人如何看待中国等等。本书前言韩国离我们并不远,但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谜。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是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国家,但仅仅20年的功夫,韩国就令人刮目相待了。它增长的秘密是什么?现在的状况到底如何?我指导过一些韩国留学生,可惜他们太尊师,在我面前放不开,汉语、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又差,想与他们聊聊,终不达意。读一些经济学专著,又太抽象,说来说去无非是市场化与开放。韩国在我心中始终是雾中的花,云中的山,谜一般的地方。帮我解开这个谜的是好友詹小洪。他有机会到韩国任教一年。了解一个国家必须在这个国家与当地普通人生活一段时期,而不是走马观光地旅游或访问。小洪有了这样一个机会。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现状,还必须懂经济学,从专家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这个国家内在的东西,不能像普通人的游记那样有闻必录。小洪是这样的专家。当然,最后还需要有流畅生动的文笔把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写出来,让人爱读,而且,读了有所感悟。小洪也有这样一支笔。小洪在韩国期间以日记的形式记下了自己的见闻与思考,又写了许多文章,在国内多家媒体发表之后,颇受好评,这本书就是他这些作品的一个集子。经济学家写日记、写文章,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写作。这种专业的眼光已经成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市场上有关韩国的游记并不少,但小洪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写出了自己的特色。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读之处。日记是记载个人生活琐事和感想的,但每个人日记选择记载的事情并不一样。鲁迅的日记是流水账,吴宓的日记详细得多。小洪的日记则以一个经济学家的眼光更多地记录了韩国经济与人民生活状况。比如购物时记下了各种商品的物价,并随时与国内同类物品的物价作对比,记载了与他接触的各阶层人收入生活状况,劳资冲突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些具体而翔实的记载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的韩国,使我们对韩国的经济与人民生活有了具体而生动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理解韩国的真实面貌。对一个国家的了解不在于统计数字,而在于无数生活细节。小洪提供的正是具体的细节。有所见有所闻当然有所思。小洪在日记中也写了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其实是一种经济学分析。比如在多处记载了韩国国内工会力量强大,工资上升,成本加大,竞争力削弱,迫使企业转移到国外。由此小洪想到东北可以利用韩资发展经济。由农产品价格高昂想到韩国保护农民,坚持农产品市场基本不对外开放,由此我理解了为什么中韩之间会就中国出口大蒜问题引发一场贸易战。从小洪的所记与所思中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GDP增长并不难,难的是整体实现现代化。韩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大关,但离现代化国家还有相当差距。现代化国家应该是全方位开放的,但韩国不仅在农业中实行最严格的保护,而且国民心态上民族主义情结相当浓厚。爱国主义是好的,如果再向前一步成为民族主义就不好了。这种民族主义还表现在对华人甚至华裔韩人的歧视上,这决不是现代社会应有的心态与做法。看来实现现代化的确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韩国与中国是近邻,文化传统都是东方的儒家文化。尽管韩国的人均GDP比中国高得多,经济也比中国发达,但两国仍有一些共同问题。例如,大学教育的普及与教育费用高昂,大学生就业难,劳资冲突,在全球经济一本化背景下如何保护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一定程度的公平,等等。读小洪的日记这些发生在韩国的事情引起我的关注,看来我们也要有一定的政策来化解各种矛盾与冲突。在读小洪的日记中,我对韩国的了解具体了,也比以前深刻了,许多没去过韩国的人,或者对韩国不太了解的人,都可以从这些日记中有所收获。小洪在韩国的经历使他对韩国产生了浓厚兴趣,想以此为起点研究韩国经济。我想,小洪有深厚的经济功底,又对韩国有切实的具体的了解,一定会成为经济学家中的韩国通,成为研究韩国经济问题的优秀专家。愿以后能看到小洪更多研究韩国经济的著作。小洪在韩国时把他在韩国的日记以E-mail的形式发给国内各位朋友,也写过不少文章在国内发表。这些作品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当他把这些作品编为集子请我作序时,我就把这些感想写成一篇小文,充当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