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分子创伤学

分子创伤学

分子创伤学

定 价:¥148.00

作 者: 王正国等主编
出版社: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基础医学

ISBN: 9787533524173 出版时间: 2004-1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9cm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创伤是医学中最古老的课题,可以说自有人类起就有创伤。现代社会中,由于医学的进步,许多疾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创伤支有增无减,并被称为是“现代文明的孪生兄弟”。本书介绍了分子创伤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基础理论、常用技术以及应激、缺血缺氧休克反应、创伤感染、创伤免疫、器官功能衰竭、组织修复、神经再生、遗传差异性等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基础以及生物信息学在创伤医学中的应用等内容。全书约160万字,参加撰写的70多位作者多是在第一线工作的中青年专家,对所撰写的内容相当熟悉,同时也有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因此本书的内容质量也就有了一定的保证。限于篇幅及按有关出版要求,本书仅列入近5年的主要参考文献,其他参考文献从略。

作者简介

  王正国,1935年12月出生于福建漳州市,195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2年~1983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作访问学者。回国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94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教授是我国重点学科——野战外科学的学术带头人、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也是我国创伤弹道学、冲击伤和交通事故伤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三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一项、全军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及二等奖十二项。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1996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1998年获第15届“迈克尔·狄贝克国际军医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人。1999年江泽民主席亲自签署通令授予王正国院士一等功。付小兵1960年8月生,四川资阳市人。1983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获硕士学位,1993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解放军第三O四医院创伤研究所副主任及研究员、全军创战伤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创伤学会组织修复学组委员兼学术秘书,欧洲组织修复学会会员、西班牙国家(皇家)外科研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进展学会会员。从事例战伤外科基础理论与救治研究。完成创战伤组织损伤程度和范围判定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获1989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成功外科用滤色清创眼镜,获1990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研究投射物所致直接与间接损伤效应,生长因子与软组织创伤修复,获199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度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关系研究获第94届日本外科学会青年外科医生旅行奖。主编专作两部、参与编著五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4篇。荣立一、三等功。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名优秀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周元国,男,湖北黄陂人。1961年10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1983年5月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92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证书。现任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分子生物学中心主任,《中华创伤杂志》编委,《创伤外科杂志》副主编。周元国研究员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从事创伤及创伤后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面上项目和军队“八五”、“九五”、“十五”攻关项目、指令课题和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1990年起在国内开展创伤分子生物学研究,组建了国内第一分子创伤学实验室,以G蛋白在创伤中的作用和创伤的作用和应激、创伤耐受分子基础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研究,为分子创伤学学科的建设做出了贡献。著有《G蛋白在心血管功能调节及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参加《创伤外科学》等三部专著的编写。1998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技新星”,2003年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组委会授予的“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创伤学概述
第二节 分子创作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第三节 分子创伤学研究的意义及前景
第二章 分子创伤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遗传及遗传物质
第二节 遗传物质的复制
第三节 转录过程及调控
第四节 蛋白质翻译及调控
第五节 基因组与蛋白质组
第六节 信号及信号受体
第七节 离子遗道
第八节 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异及其调节
第九节 酪氨酸蛋白质激酶途径
第十节 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途径
第十一节 细胞内受体途径
第十二节 核转录因子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十三节 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特征和相互作用
第三章 分子创伤学研究常用技术和方法
第一节 细胞与分子病理学常用技术
第二节 基因表达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三节 调控基因表达的原理与方法
第四节 反义技术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
第六节 基因克隆的策略与方法
第七节 基因敲除技术简单及其在创伤研究中的应用
第八节 其他技术与方法
第四章 严重创伤应激反应的分子机制
第五章 缺血、缺氧以及休克反应的分子机制
第六章 创伤感染发生的分子机制
第七章 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的分子机制
第八章 细胞因子及其他因子在创伤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第九章 创伤反应差异分子遗传学基础
第十章 严重创伤后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的分子机制
第十一章 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第十二章 创伤愈合异常的分子机制
第十三章 生长因子与创伤修复
第十四章 中枢与周围神经损伤与再生的分子机制
第十五章 创伤的基因治疗及基因工程产品应用
第十六章 创伤医学预防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第十七章 生物信息学与分子创伤学研究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