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初是人类回顾、反思和展望之际。对20世纪的地理学进行回顾、总结与反思,对21世纪的地理学进行展望,并为我国地理学的未来发展酝酿良策,是地理学界近年来关注较多的话题。 作为一门古老的科学,地理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特点,而且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和庞大的学科体系,它的研究范畴涉及人们认识自然、改善环境、关注社会的广泛领域,并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根据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以任务带学科”的机制促进下,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完整的学科体系和庞大的地理工作者队伍。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自然资源调查项目、自然灾害和环境的整治项目、国土开发规划和发展研究等,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全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江泽民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科学在中国:意义与承诺”一文中指出:“中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彻底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这就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提出了紧迫要求。”而地理学正是实现这些国家重大任务的重要支撑学科之一,因此,地理学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许多严峻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地理学发展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地理学界存在只重视为实践服务而忽视理论教学研究的倾向,学界中“多专家,少学者”,再加上与国外地理学界交流少,使得中国地理学在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方面严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求生存”,许多地理院系更改了院系名、调整了专业方向,更多地适应了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使地理学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学术研究中,也有学者为自身利益只顾迎合行政长官和学术权威的个人意志,背离了崇尚客观和独立的科学精神……。为迎接挑战,地理学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要求学者们勤奋实践和努力学习国外和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另一方面,地理学还要建立健全学科管理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营造自由和公平的学术氛围,改进地理教育发展策略等。 中国地理学会曾于2000~2002年召开过三次综合学术年会。与会者就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轨迹、未来趋势和发展策略等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探讨,提交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为了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宣传学科新思想,我们从会议论文中选出了部分对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论文,再加上近两年在国内一些地理核心期刊中已发表的综合性文章,汇编成此文集。文集以“地理学发展方略和理论建设”为主题,旨在通过对地理学发展的回顾,寻找学科未来发展趋势,并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制定策略。 在这些文章中,一些学者强调地理学的经世致用,他们从学科的社会功能着手,通过对地理学的社会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分析,来搜寻地理学发展的社会动力、危机的根源、繁荣的契机。他们认为应该把同社会实践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乡与区域发展规划,以及GIS技术、遥感技术、空间数据的应用等看作地理学,也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另一些学者强调地理学在理论方面的落后和地理哲学的贫困,他们把论述的侧重点放在对地理学或其分支学科自身的理论发展方面,试图通过梳理地理学或其分支学科的发展脉络,特别是通过对国外地理学理论发展的跟踪,来窥视目前我国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上的缺失,以此来探寻学科的创新发展方向,以使现有地理学和它的分支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走向完善与深化。这些文章或侧重于学科的利益最大化,或侧重于学科理论的完善,或总结地理学在我国应用的实践经验,或跟踪国外最新前沿研究领域。它们在思路和视点上虽各不相同,但正是这些视角各异的文章对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会带来更多的启发,引发我们对学科发展更多的思考,这也是我们汇编这本文集的初衷。另外,本文集也收列了不同观点的文章,以体现学术的公平,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交流氛围。 本文集的出版得到了商务印书馆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他们为中国地理学会2001年和2002年学术年会的召开做了组织和承办工作,另外还要感谢联合主办、协办和资助这三次学术年会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中山大学城市与资源规划系、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等单位。还要特别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中国地理学会年会的高度重视及在经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本文集中,难免会有许多编辑错误,希望读者予以批评和指正。中国地理学会 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