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上篇夹缝中的哲学
处在夹缝中的哲学
1.科学与人文的弥合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和能做什么
3.防止边缘化贵族化和市场倾向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何以难以定义
2.哲学应如何定义
3.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是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
1.面对群众
2.应该面对现实,走理论结合实际的道路
3.正确把握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
1.哲学的本质及其与时代的关系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在当代是否发生变化
4.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使马克思主义过时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1.没有本体论,就没有哲学
2.主客体认识关系中的本体论困境
3.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世界观科学性的基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1.否定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
2.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的逻辑表达
3.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
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
1.历史规律认识的历史演进
2.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3.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
4.唯物史观研究的意义
实践检验和逻辑证明
1.以认识或客观对象为标准为什么不可能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逻辑证明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把握
1.理论视角转换
2.自然界:人的作品和现实
3.自然的客观实在性
社会与自然之关系
1.自然对社会的影响及其方式
2.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3.“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
马克思通向历史主体的道路
1.对主体的抽象认识:从自我意识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2.异化劳动理论:从主体进入客体的中介
3.对社会发展过程自身的分析
4.历史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人既是剧作者,又是剧中人
历史的主体和客体问题
1.社会的本质
2.社会生活的本质
3.人类对社会认识的深化:从历史的表层到深层结构
4.唯物史观的使命和功能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
1.一个应予重视的事实
2.主体和主体性
3.历史的主体和客体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以人为本”
1.不要谈人变色,但要区分不同语境
2.坚持以人为本,但要防止误读
3.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超越纯逻辑推论
“两个必然性”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两个必然性”的客观依据
2.几点争论
3.社会主义仅仅是价值目标吗
4.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1.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影响
3.哲学改革的纲领:《关于费尔巴哈的担纲》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科学因素和价值因素
1.《手稿》是什么性质的书
2.《手稿》研究中的两个极端:唯价值论和唯科学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两次转折
1.从异化到异化劳动
2.从“个体和类的矛盾”到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本主义趋向
1.哲学人类学的兴起和分化
2.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化趋向
中篇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结构和功能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特征
3.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结构
4.马克思主义的功能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的思想依然光辉灿烂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没有止境
3.马克思主义前途光明
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
1.保卫恩格斯
2.对马克思主义的卓越贡献
3.创造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马克思主义
1.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2.恩格斯与马克思的关系
3.《手稿》在支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
《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
1.从《宣言》看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2.是乌托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指导地位
1.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蕴含的实际意义: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
2.由教条主义倾向走向彻底背弃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失败的惨痛教训
3.邓小平理论:重新树立社会主义威信
处在世纪转换中的马克思主义
1.夺取政权胜利的启示
2.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教训
3.运动危机和“理论危机”
4.要在结合中创造而不是重建
下篇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之路
与时俱进与哲学繁荣
1.把与时俱进变为自觉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
2.两个正确处理,三种眼光
3.哲学工作者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繁荣之路
1.在哲学各学科的互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2.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发展
3.追求学术水平,坚守思想阵地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导作用与当前面临的“哲学困境”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方式
3.哲学思维的创造性
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哲学工作者的使命
1.真理没有新旧,“老祖宗”不能丢
2.马克思主义不能空谈,必须运用
3.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1.自然科学不是科学的唯一模式
2.人文知识的科学性何以可能
3.人文科学的特点
4.寻求科学与价值之间的和谐
5.人文科学创新的可能性和途径
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1.自然科学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
2.社会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
3.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社会制约性和理论依据
1.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吹响了自然科学革命的号角,也敲响了社会学说科学性的丧钟
2.各自然科学技术片面倾斜对人类自身的危害
3.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中包括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学者的责任
1.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
2.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作用方式
3.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附录
历史进步中的传统与当代
跨世纪的中国哲学走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