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的起点和终点。对于编著者,一本书到了这一页,它也就到了终点,而对于读书人,一本书翻过这一页,它也就成了起点。如果说终点可以让人长舒一口气,起点则多少带有评判的意味。它决定了一本书的命运就是被挑剔的命运。我们很高兴本书的合作者之一、重庆师范大学教授唐云先生和我们有气息相通的新闻理念,这使得我们的合作愉快、充满激情。那些出自我们不同的手敲出的文字,包含着同样的精神内核。我们同样明白,新闻是易碎的文字,把这些易碎的文字拼接在一本书中,其风险不言自明。我们试图还原的是,新闻文字背后所传递的的人文理想和信念,这是新闻人永恒的支撑和承担,这也是晨报人十年来从未放弃的新闻追求。我们做到了吗?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对案例的评析没有遵循任何新闻教科书式的原则,我们更看重新闻的性情和新闻操作的有机结合。性情从历练中来,必将回到历练中去。对于那些想以新闻为职业的后来者,我们想说的是,新闻的力量与新闻教科书无关,它来自你的行走,以及坚定的信念。如果这本书有意或无意之间让你撞开了新闻的大门,看见了新闻带来的些许慰藉,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晨报10年的新闻数量,是一个庞大得让我们惊异的数字。我们只能从中选择一些自认为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一番关于新闻的来龙去脉的审视和回顾。由于时间的仓促和水平的局限,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比如创刊的早期就为晨报写作了大量好新闻的吴华东、龙果等先生,他们的新闻作品没能进入本书,实在是一个持久的遗憾。一些曾经为晨报辛勤工作的人,如今离开了。要在短时间内一一获知他们的行踪,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体例上的统一,我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歉意和感谢。晨报十年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曾经的和现在的晨报人的付出。那些离开的人,我们无法一一提及他们的新闻作品,但我难以忘怀我们在一起度过的片刻时光,那些记忆也许比一本书更为长久。——何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