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和他的两个哥哥有着怎样的故事?《呈献给一个人》《唤醒被遗忘的青春》《做大哥的人》《觉新与大哥》《纪念我的哥哥》《我的哥哥李尧林》……从上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巴金曾以多篇文章,讲述他的两位哥哥。在巴金充满感情的文字中感受到那位做大哥的人:一个从小聪慧,有着抱负、理想,又受着“五四”新文化深深影响,而生性懦弱,最后被旧礼教、旧思想逼上绝路的旧知识分子。他最早将五四新文化思想带进家庭;他断送自己的前程,承担起一个没落大家庭全部的生活重担;他将最爱的两个弟弟送出去读书;他在家庭最为困难的时刻,支持四弟巴金去法国……巴金说,大哥是爱他最深的人。巴金与三哥尧林,从小睡在一个铺上,又同乘一叶扁舟出川,求学、工作。在大哥去世后,这位毕业于燕京大学,才华横溢的中学教师,放弃了婚姻,默默地承担起老家11口人的全部生活重担,最后在贫病中去世。巴金说,三哥是最关心他的人。《巴金的两个哥哥》收录的还有大哥儿子李致、巴金胞弟李济生、李采臣、三哥朋友李健吾、学生黄裳、黄宗江、杨苡等人撰写的回忆文章。在他们充满真情的文字中,记者感受到的不仅是巴金三兄弟的手足之情,更是那正在淡去的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感情。父亲去世那年,李致只有一岁零五个月。在很长时间,李致总是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自杀,丢下他们孤儿寡母“世界上少了一位君子人。”这是李健吾先生《挽三哥》的开篇语,写于1945年三哥逝世的那年。三哥从燕京大学毕业以后,在天津南开中学教书。他的学生中还有中科院院士申泮文、关士聪、鞠躬、红学家周汝昌、文学家周珏良、新闻出版家邢方群。这位优秀的中学教师,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他翻译的作品《悬崖》《无名岛》《战争》等,至今被人不忘。巴金的两个哥哥,是那种乐于奉献,牺牲自己的传统知识分子。他们用他们的无私,他们的爱,哺育和影响了巴金。巴金又将这种无私与爱传递给社会。大哥曾在给巴金的信中说:“弟弟,你对现代社会失之过冷,我对现代社会失之过热,所以我们俩都不是合于现代社会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虚伪的心情,无价的黄金,这两项都是我俩所不要的,不喜的。”巴金也曾分析过他们兄弟之间的异同,他对大哥说:“我俩对于人类的爱是很坚的。”晚年,他多次对人说,他们三兄弟有一个共同的品格:“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他又多次流着泪对李致说:“我的两个哥哥,都是因为没有钱死掉的。后来我有钱也没有用了……所以,我也不愿过什么好生活。”今天,病床上的巴金已经不能言语。但是,他的心中仍藏着一个希望,那就是他多次说的:“我可能不会被人忘记,我希望他们两人能被人记住。”在巴金侄孙女婿汪致正的努力下,这本《巴金的两个哥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的心愿有了一个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