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世界政治移民和城市

移民和城市

移民和城市

定 价:¥15.00

作 者: (日)广田康生著;马铭译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日本社会学名著译丛
标 签: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ISBN: 9787100042819 出版时间: 2005-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252 字数:  

内容简介

  从1991年冬季到1996年夏季这段时间里,我曾对“越境移民族群”及其“互动者”所形成的社会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研究,并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了他们所提出问题的意义。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由两者汇编而成的。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是以横滨市鹤见区为中心所形成的日本血统南美人社会的情况,但是我考察的重点,与其说是其社会本身,倒不如说是在于其作为“新移民”所特有的“生活方式”,移民社会的形成以及研究他们及其“互动者”所形成的社会——我在书中称之为越境移民族群网络——在城市社会学上所具有的意义。我认为,通过自始至终地关注每一个“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越境移民族群经历(ethnicexperiences)及其在特定“场所”中所建立起采的相互关系,既可以考察这些近年来成为全球性问题的有“适应而不同化”之称的“新移民”与我们共同生活在日本社会中的形态,同时也得以重新考察他们绕行或克服各种既定条件的行为以及由“共同体”这个词在产生该行为的日常网络中所指明的实际社会状态所具有的城市社会学意义。正是出于对上述问题的关注,我在第一章中聚焦他们的“越境移民族群经历”,安排了从调查笔记中所选出的“非同化”形态以及对解释这种个人具体情况的理论架构(关于异质性认识的理论架构)所做的一些分析和研究。在第二章,我聚焦他们的适应形态、“生活方式”以及“越境移民族群网络”——该网络作为一种日常关系,构成了前两者的基础——安排了一些案例调查和分析研究。在第三章,调查分析了在其“生活方式”与现有制度性社会的交汇点上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在第四章,聚焦他们(及其“互动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并以城市共同体理论为素材,讨论了该方法的城市社会学意义。在讨论这些新移民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的城市社会学意义时,我把“城市共同体理论”的“问题意识”和共同体概念本身作为论述的依据。我认为,“越境移民族群”(关于此概念的含义,参见序章中所做的说明)研究向城市社会学所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身就是对现代城市中“城市共同体”的意义进行重新认识的结果。正是这种看法构成了我采用上述方法的依据。在终章,论述了结合城市共同体研究来进一步研究“越境移民族群”所显示的“日常实践”以及支撑它的关系的必要性,并把它作为我今后研究的课题。附带说明一下。在本书各章的构成上,我往往将“案例调查”置于“分析研究”之前,这是出于我对上述课题均来自“实地调查现场”的考虑。最后,谨向为拙著付梓和每次调研提供帮助的所有老师、同仁以及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是我在立教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中央大学奥田道夫教授,在研究上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尤其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体现在日裔南美人中的“越境移民族群”的生活方式及其社会所做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还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尽管如此,奥田老师还是对我的调查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并提供了很多发表这些成果的机会。对此,我谨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在那段时间里,我教的一些本科生和研究生配合我对那些聚焦个人经历的案例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了各种各样的讨论;最令我感动的是,包括横滨市鹤见区U地区在内的各地区的居民和有关人士,对上述笔者所关注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莫大的帮助。在此虽然不能逐一录下上述每位的尊姓大名,请允许我谨此奉上诚挚的谢意,并禀告拙著最终得以出版发行。本书前言我第一次接触来日本打工的日裔人士是在1991年。当时,由于在横滨市的研究工作的关系,我曾对位于该市鹤见区的生麦地区中心进行了一些问询调查。这些调查使我有机会登门拜访了本书第一章第一节中所介绍的W先生。从那以后,我结识了好几位日裔人士及有关的日本人,他们给我讲述了各种各样有关的事情。就像我在卷首所开宗明义的那样,本书既不是一本日裔移民专著,也不是一本外籍劳工论著,而是一项对“越境移民族群”形成的网络世界及其城市社会学意义所进行的研究。老实说,在做这项研究时,我不揣菲薄,时时参照和借鉴了那些见之于192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派各有关专著中的城市研究成果。我之所以把芝加哥社会学派各专著置于本研究背后的参照物的位置,是基于以下两点不太成熟的考虑。首先,尽管日本的情况还没有发展到芝加哥学派的学者们当时所面对的芝加哥市那样的程度,但近年来由“越境移民”建立的“文化飞地(移民族群飞地)”正在我国城市社会中逐渐形成。其次,为了充分认识这种移民族群飞地,我总觉得必须首先从他们与现实中人们的接触之中去认识其支撑物——城市共同体——的特点。当然,我绝没有因此而自负地认为本研究已经达到了上述境界——我丝毫没有这个意思,但是我觉得,至少我印象中的芝加哥城市社会学的各专著都把城市社会学这个词所蕴含的与生成某物的世界的接触作为自己从事研究的动机。虽说如此,但现在的“越境移民”所建立的“文化飞地”,与其说给人以封闭的印象,不如说给人以很强的跨越边境和对外开放的印象。即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不同于1920年代的“移民族群飞地”。不过,在此我再一次感到,涉及城市移民族群问题的城市社会学目前所直接面临的状况,就是必须从越境移民与现实中人们的接触之中去构思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意味着,我们面临的正是一项令人激动不已的研究课题。鉴于上述我自己对城市社会学学术领域的理解以及有关“越境移民族群”和“移民族群飞地”问题的现实情况,我基本上采用了通过人际关系展开问询调查的方式。首先,我把反映越境移民族群的网络世界当作了最重要的实施内容。不论对方是地区中心的工作人员、移民餐馆的经营者,还是教师、人才派遣公司的经营者,我通过作为连通其世界的各“节点”的人员和设施,连接起问询调查的链条,并从中描绘出越境移民族群世界或“移民族群网络”的全貌。当然,由于此类调查的特点,本书所描述的越境移民族群世界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老实说,还必须有待于今后许多从事同类调查的人士在实践中去加以检验。尽管如此,笔者还是非常感激有关人士在调查现场所惠赐的各种指导,真不知道如何表达我的谢意。也许各位读者觉得繁琐,本书还是原封不动地收录了在每篇调查报告之后所写下的谢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要在邂逅相遇之余见缝插针地进行调查研究,这件事本身如果没有这些人士的鼎力配合是根本无法进行的,更不可能以这种形式汇编成书了。实际上,每当调查及考察工作进展不下去时,我总是不揣冒昧,强行造访,让本书第一章中的W先生、第二章中的T先生及其朋友们陪着聊个天,借以排遣。T先生所经营的餐馆也已在1997年春季重新装修,如今已焕然一新了。本书各章除序章和终章外,基本上都是对已经发表的各篇论文进行增补和修订后而形成的。当然,其中有的是对原文大幅增补和修正的结果,也有一些是原封不动地加以收录的。现将原始论文展示如下。第一章第一节《日裔家庭的生活方式》,奥田道大、广田康生、田蝎淳子编:《外籍居民和日本地区社会》,明石书店,1994年。第二节《亚裔新移民问题调查和研究的视点》,同前引书。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节《移民族群网络的展开和发挥回路作用的城市》,奥田道大编:《共同体和移民族群》(《21世纪城市社会学》第二卷,劲草书房,1995年)。补节《来自一个城市的消息:圣保罗市自由大街和越境精神》,同前引书。第三章第一节《外籍劳工和教育》,《法学教程》第155期,有斐阁,1993年。第二节《多元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可能性和发挥回路作用的学校》,《地区开发》第348期,日本地区开发中心,1993年。第四章第一节《城市移民族群和城市共同体——城市社会学认识的一个层面》,奥田道大编:《城市移民族群的社会学》,密涅瓦书房,1997年。第二节《“城市共同体理论”的重新定义背景——聚焦异质性和共同性》,地区社会学编:《地区社会学年报第八集地区社会学的回顾与展望》,时潮社,1996年。尽管调查活动仅仅是在最近这四五年中进行的,但在把每次所发表的论文汇集成册的过程中,我却总觉得仿佛时间过去了很久似的。现在,我教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已经有许多人开始去横滨市鹤见区和群马县大泉町进行参观和采访了。我本人也希望今后能与同好者一起在曾经得到帮助的地方继续展开有关的调查和研究。最后,谨向为将本书汇集成册而鼎力相助的有信堂出版社编辑室的田边道子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简介

暂缺《移民和城市》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言
前言
序章 对越境移民族群问题的关注——此项研究的前后经过及我所关心的对象
 1.观察“越境移民族群”问题的视点
 2.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拒绝同化的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越境移民经历
 第一节 来自调查现场的报告
  1.我所关心的对象
  2.“越境移民经历”的各种形态
   (1)单身外籍劳工
   (2)家庭
   (3)未成年人
   (4)一位女性的“生活方式”
   (5)矢志创业的人
   (6)鹤见区的地区特点以及旅日日裔外籍居民的应对者
  3.“越境移民族群”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其理论架构
  1.关心之所在
  2.“族群性再生”理论与新移民
  3.适应形态及研究方法之关键
   (1)适应形态——“非零和型”和“异质性认识”
   (2)家庭研究——“经历”的形成与现实之间的调整
   (3)对移民未成年子女所做的研究——社会化过程和学校文化问题
   (4)考察认同和“族群网络”问题时的视点
  4.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日常实践和越境移民族群网络
 第一节 “越境移民族群”与其“互动者”所形成的社会
  1.关心之所在
  2.“越境移民族群网络”的形成及其展开
   (1)作为羁留点的一个“场所”鹤见区
   (2)羁留点及有关“生活方式”的各种案例
   (3)网络性世界的展开
 第二节 “越境移民族群网络”的含义
  1.越境流动的各种形态——对“生活方式”所进行的主体性选择
  2.主体性“生活方式”的形态——关于日常实践的含义
  3.构成主体的形态——阶层和共生
  4.作为一个“回路”的城市所具有的意义
  5.对“个体潜质”和“生成环境”的展望
  补节 城市调查报告——圣保罗市自由大街与越境精神
  1.关心之所在
  2.圣保罗市自由大街与日裔居民
  3.作为一个族群的日本移民的“生活方式”
   (1)第一代城市日裔
   (2)在城市中长大的第二代日裔巴西人
  4.超越国家的“城市”的含义
  5.展望城市特有的“城市理论”
第三章 制度性社会的应对——外籍未成年学生及学校
第四章 “越境移民族群”与城市社会学——从同化到共存的形态变化过程
终章 为了城市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