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的代表作之一,是1996年修订出版的第三版的中译本。第三版增加了全新的一章“复杂性面面观”,修改了文字内容并更新了部分数据。作者率先构造出“人工科学”的概念,据以将经济学、思维心理学、学习科学、设计科学、管理学、复杂性研究等领域贯穿联系起来,使人获得很多启迪。本书对传统思维提出挑战,指出人工智能所期望达到的领域,揭示了人工性和层级对于复杂性的意义,从多个领域说明人工科学何以是可能的,并试图说明它的性质。本书的基本主题是:物质符号系统具备必要和充分的手段来采取智能行动。本书前言第三版序:《人工科学》(TheSciencesoftheArtificial)上一次进行修订还是1981年,自此以后,地球又自转了5000余圈。现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正当其时: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方面有哪些变化要求本书内容也作出相应变化。特别相关的是,人们近来对复杂性(complexity)和复杂系统(complexsystems)的兴趣猛增。在本书的前两版中,我只简要论及复杂性的一般概念和复杂性的具体层级形式(这是本书关心的主题)之间的关系。现在我新增一章来弥补这一缺陷。读者阅读此章后会觉得,复杂性的热衷分子(我自己也算一个)是一个庞杂的阵营,这些人对还原论(reductionism)的认识就很不一致。我们这批人当中,形形色色的人所推崇的分析复杂性的工具都是大相径庭的,如今有人喜欢谈论“混沌”(chaos)、“自适应系统”(adaptivesystems)和“遗传算法”(geneticalgorithms)。在新增的第7章“复杂性面面观”(“复杂性的构造”成了第8章)中,我梳理了这些主题,揭示了人工性(artificiality)和层级(hierarchy)对于复杂性的意义。这个第三版的其余修订,多为内容的更新。尤其是,我反映了1981年以来在认知心理学(第3章和第4章)和设计科学(第5章和第6章)方面的重要进展。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两个领域持续发生的迅速进步要求本书增加大量的新的参考文献的同时,这些新文献都肯定了本书关于人工科学的基本主题并有所拓展。第2章里着重点的变化,则反映了我对经济系统中组织和市场的不同作用的认识的进展。本书第三版像前两版一样,都题献给我的半辈子的朋友,艾伦·纽厄尔。而这一次,不幸的是,只能是缅怀了。他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认知的统一理论》(UnifiedTheoriesofCognition),为推进我们对智能系统(intelligentsystems)的认识提供了强有力的纲领。我想感谢我的助手希尔夫(JanetHilf),一方面,完成这次修订所需的时间是在她的“保护”下留出来的,另一方面,她为手稿达到付印状态提供了数不胜数的帮助。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方面,坎托.亚当斯(DeborahCantorAdams)对拙稿施以目光如炬的细心审改,使我感到,与出版社的来往是整个修订过程中一个令人愉悦的部分。我对她也深为感激。我在本书前两版的序中已经就一些人士所提供的帮助、咨询和友谊表示谢意,除此之外,我想特别提出几位同事,他们的见解对于此处处理的新主题尤有启发。他们包括:埃里克松(AndersEricsson),我与他一起探讨了协议分析(protocolanalysis)的理论与实践;兰利(PatLangley),布拉德肖(GaryBradshaw)和基特科夫(JanZytkow),他们与我共同研究了科学发现的过程;还有安西佑一郎(YuichiroAnzai),戈贝(FernandGobet),川崎由美(YumiIwasaki),库尔卡尼(DeepakKulkarni),拉金(JillLarkin),穆瓦涅(JeanLouisLeMoigne),莱昂纳多(AnthonyLeonardo),秦玉林(YulinQin),里奇曼(HowardRichman),沈为民(WeiminShen),斯塔谢夫斯基(JimStaszewski),塔巴赫奈克(HerminaTabachneck),张国骏(GuojungZhang)和朱新明(XinmingZhu)。说实话,我不知道这个感谢清单该在哪里中止,也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这个清单的重大疏漏,所以,我干脆向我的所有朋友和合作者,无论刚才是否提及,表示深深的谢忱。在第1章中,我提出,科学的目标是使令人惊异的复杂事物成为可理解的简单事物——但是并不使人们的惊奇感丧失。如果读者觉得,在《人工科学》的第三版中,我将上述目标实现了那么一点点,我将欣喜万分。司马贺宾夕法尼亚,匹兹堡1996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