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谓“人伦”,特指“人哲学”或“道德学”。中国的道德学产生于商周之际,经春秋至唐代的发展,到宋明时代而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即从此立论,对整个中国人伦学说作了系统而严整的论析。其中并运用了许多现代哲学观念,颇有启人之处。作者自述:本书所谓“人伦”特指“人哲学”和“道德学”。“人”是一个谜,是一串拉不直的问号。因为人的世界很精彩,人的世界也很无奈。人是一个事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价值世界、情感世界。事实世界是可能量化的世界,价值世界、情感世界不可能完全转化为计算机的符号系统。因此,尽管我们已经达到了对人类基因图谱认知的水平,但其“所尝识者未若所不识之众也”。人类认知能力的非至上性并不妨碍它的进步性,虽然人最困惑的是人,但人最感兴趣的也是人,由此而产生了源远流长的人学或人类学(Anthropology)学说。“人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的学说或理论,但由于视域和研究对象的差别,人学又是可以划分的。笔者尝试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科学”,或称“科学人类学”、“具体人类学”等,它侧重于用实证的方法对人的形而下世界做量化研究,包括考古人类学、民族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等等。另一类是‘人哲学”(“人哲学”是笔者近年来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见于《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2期的《论胡适的人伦学说》,《哲学研究》2001年第10期的《论梁漱溟的人哲学》等论著中),它与当代西方哲学中“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是同一层次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意义的可转换概念,它仅重于用实证和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对人做形而上的纯思,是一和对人的本体论结构进行思考和建构的观念体系。人哲学所可能涵盖的对象是多方面的,如:存在的事实本体,即在“人禽之辨”中所凸显出来的人的本质特征;存在的价值本体,即从“应当”的角度所展示的存在的理想状态,按中国古人的话说,叫做“人极”,即做人的最高标准;通向理想状态的进路,有外在的,有内在的,有二者合一的,等等。需要指出的是,事实本体和价值本体很难截然分割,逻辑上的区别不妨碍二者的圆融无碍。中国哲学主要是一种传统的人本主义哲学(“人本主义”这个概念在特定的语境下有它的特指,但它的语义是可以转换的。从一般的意义上讲,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为本的学说体系。西方自文艺复兴到存在主义的人本主义侧重于个体,是以个体本位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中国从先秦至明清的人本主义侧重于群体,是以群体本位为基础的人本主义),以人为原点,以由人发散的多维关系为具体对象,以人和人道为目的,以天和天道为手段,曾经提出过一些人哲学或哲学人类学的不同学说类型,如道德人类学、自由人类学、神学人类学、自然人类学,等等。“伦”即“人伦”,指人们的行为准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弓电注云:“伦,道也,理也。按粗言之曰道,精言之曰理、”《孟子·膝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伦”与道德学密切相关。道德学和伦理学是可以互换的概念,指有关道德问题的学说体系。它所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通常所说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均在其中。应当承认,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实践理性”,虽然类似西方“纯哲学”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却拥有一份十分丰富的道德学或伦理学内存。作为有文字记载的中国的道德学说产生于商周之际,经春秋至唐代的发展,到宋明时代而蔚为大观,形成了中心与边缘、正统与异端相互对立与补充(如道德自觉与道德自愿、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对待与和同)的完整的体系,为我们今天的思想文化建构提供了重要的道德学资源。中国的人伦学说尽管有诸多历史的和理论的限制,但只要能够“人乎其内”而又“跳出其外”,进行认真的刮垢磨光,我们就有可能品尝到陈年老酒的醇香,获取有益于生命的丰富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