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航空、航天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定 价:¥45.00

作 者: 奚旦立主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标 签: 航空航天

ISBN: 9787502564421 出版时间: 2005-04-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6cm 页数: 484 字数:  

内容简介

  为实现人类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技术层面上分析,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两个主要手段。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并正在酝酿关于循环经济的立法。对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教学和研究应该配合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学术研究更应走在前面。本书即为这一方面的教材。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全书共分7章,分别为绪论;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审核;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和清洁生产案例。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较全面反映了国内外这方面学科情况和水平。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关专业研究人员及政府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暂缺《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微生物的概念1
12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13人类对微生物的认识及研究1
1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概念2
15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2
16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2
161废水生物处理研究进展2
162废气的生物治理研究进展3
163固体废物的生物治理研究进展3
17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所涉及的学科5
思考题5
第2章原核微生物6
21细菌6
211细菌的形态与大小6
212细菌的细胞结构9
213细菌的繁殖方式17
214细菌的培养特征18
22放线菌(Actinomycetes)20
221放线菌的形态结构20
222放线菌的繁殖方式21
223放线菌的培养特征23
23蓝细菌(Cyanobacteria)23
231蓝细菌的形态23
232蓝细菌的结构24
233蓝细菌的繁殖25
234环境治理中重要的蓝细菌及其作用25
24古细菌27
241古细菌的一般特征27
242古细菌重要的分类特征28
25其他原核微生物28
251鞘细菌28
252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30
253支原体(Mycoplasma)30
254衣原体(Chlamydia)31
255螺旋体(Spirochaete)31
思考题31
第3章真核微生物32
31真菌(Fungi)33
311霉菌(Mould,Mold)33
312酵母菌(Yeasts)40
32其他真核微生物46
321微型藻类46
322原生动物49
323微型后生动物53
思考题55
第4章非细胞微生物--病毒56
4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56
411病毒的一般特征56
412病毒的分类57
42病毒的形态及结构57
421病毒的大小和基本形态57
422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57
43病毒的增殖59
431吸附59
432侵入及脱壳59
433生物合成60
434装配60
435释放60
44病毒的培养和检测60
441病毒的培养60
442动物病毒的检测61
443噬菌体的检测62
45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63
451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63
452污水处理过程中病毒的去除63
思考题64
第5章微生物的营养65
51微生物的营养及类型65
51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65
512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65
513微生物的营养类型68
52培养基70
521培养基的概念70
522配制培养基的原则70
523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73
53营养物质的吸收76
531单纯扩散(diffusion)77
532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77
533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78
思考题80
第6章微生物的代谢81
61代谢概述81
62微生物的酶及酶促反应82
621酶的组成82
622酶的结构与功能82
623酶促反应的特点87
624酶的种类87
625酶促反应动力学88
63微生物的分解代谢94
631生物氧化概述94
632糖的分解代谢95
633微生物的呼吸类型101
634脂肪的分解代谢103
635蛋白质的分解105
636自养微生物的产能代谢106
6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109
641自养微生物的生物合成109
642异养微生物的生物合成110
65微生物的代谢调控111
651酶活性的调节--控制反应速率111
652酶合成的调节--控制反应方向112
思考题112
第7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114
71细菌的群体生长114
711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生长曲线114
712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指导作用115
713不同废水生物处理法生长曲线的特点及意义116
72基质浓度与微生物比生长速率的关系116
73研究微生物生长的培养方法117
731微生物的分批培养(bathcultureofmicroorganisms)117
732微生物的连续培养(continuouscultureofmicroorganisms)117
74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分离及生长的测定117
741纯培养物的分离117
742微生物生长的测定118
75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19
751温度119
752pH值120
753氧化还原电位(Eh)121
754溶解氧(DO)122
755重金属及其化合物123
76微生物生长的控制123
761物理方法的控制123
762化学方法的控制126
思考题128
第8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30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30
81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130
812DNA的结构与复制130
813DNA的变性.复性与杂交132
814转录133
815翻译134
82质粒结构及类型136
821质粒的分子结构136
822质粒的主要类型136
83DNA的突变和诱变育种138
831DNA的突变138
832诱变与育种139
84基因重组141
841基因工程工具酶142
842基因工程载体143
843目的基因的获得144
844DNA分子的体外连接145
845重组DNA导入宿主菌145
846重组体的筛选145
847基因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146
85微生物细胞融合育种147
851细胞融合147
852微生物原生质体及其制备148
853细胞融合的方法149
854融合重组的测定149
855利用细胞融合技术构建环境工程菌150
思考题150
第9章微生物的生态151
91微生物生态学151
911什么是微生物生态学151
912微生物生态学的任务151
91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51
92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152
921土壤环境中的微生物152
922水环境中的微生物154
923空气中的微生物155
924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56
93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159
931互生(syntrophism)159
932共生(symbiosis)160
933寄生(parasitism)160
934拮抗(antagonism)161
94微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162
941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162
942演替的类型162
943微生物群落发展和演替162
95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163
951碳素循环(thecarboncycle)163
952氮素循环(thenitrogencycle)170
953硫素循环(thesulphurcycle)173
954磷素循环(thephosphoruscycle)175
955铁素循环(theironcycle)176
956锰素循环(themanganesecycle)176
思考题177
第10章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178
101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降解能力及影响因素178
1011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适应能力及巨大的降解潜力178
1012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影响因素179
102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181
1021无毒污染物的降解181
1022有毒有机污染物的降解181
思考题195
第11章环境微生物检测196
111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与控制196
1111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96
1112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97
112水的微生物检测及控制198
1121水质的细菌学检测198
1122水质指示微生物--大肠菌群(coliformgroup,简称coliform)198
1123水微生物污染的控制199
113发光细菌的微毒检测199
1131发光细菌检测的原理200
1132发光细菌法检测的操作200
1133发光细菌法的应用200
114污染物致突变性检测(Ames试验)201
1141Ames试验的原理和方法201
1142Ames试验的应用203
115生物传感器204
1151生物传感器的定义与分类204
1152生物传感器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04
1153生物传感器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205
116PCR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207
1161PCR反应原理207
1162PCR反应条件208
1163PCR技术用于环境微生物检测的方法209
1164PCR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209
1165小结与展望210
117用于环境保护的工程菌的安全性问题210
1171用于环境保护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210
1172基因工程菌存在的问题211
1173展望211
思考题211
第12章微生物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212
121废水好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12
1211概述212
1212活性污泥法212
1213生物膜法218
1214其他生物处理法223
122废水厌氧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225
1221概述225
1222废水厌氧降解机理225
1223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工艺227
123水体的富营养化和氮磷的去除228
1231水体的富营养化概述228
1232生物脱氮229
1233生物除磷232
思考题235
第13章微生物在固体废物和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236
131固体废物的生物处理236
1311堆肥法237
1312卫生填埋法240
1313厌氧发酵241
132废气的生物处理241
1321废气生物处理微生物学241
1322废气生物处理方法242
思考题245
第14章生物修复技术246
141概述246
1411基本概念246
1412应用生物修复技术应具备的条件246
1413理论及技术来源246
1414生物修复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247
1415生物修复技术的特点247
142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247
1421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应用的微生物247
1422影响生物修复的环境因素249
143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250
1431原位生物处理250
1432异位生物修复252
144地下水的生物修复253
1441原位生物处理254
1442异位修复技术254
1443物理拦阻254
145海洋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254
思考题255
第15章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256
151固定化技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256
1511固定化细胞与酶的特点256
1512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257
152废物资源化技术257
1521可生物降解塑料PHAs258
1522单细胞蛋白的生产259
153污染预防微生物技术260
1531燃煤脱硫260
1532微生物湿法冶金技术261
154微生物絮凝剂265
155微生物吸附剂266
思考题267
第16章微生物的分类命名与保藏268
161微生物的分类与命名268
1611微生物的分类单位268
1612微生物的命名原则269
1613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依据269
162微生物分类检索系统275
1621原核微生物的分类系统--Bergey氏原核生物分类系统277
1622真菌的分类系统--Ainsworth等人的菌物分类系统279
163菌种保藏280
1631菌种保藏的原理280
1632菌种保藏的常用方法280
思考题281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283
实验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细菌形态的观察及大小的测量286
实验2放线菌.真菌.藻类及原生动物形态的观察290
实验3微生物的染色291
实验4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293
实验5细菌纯种的分离及接种技术295
实验6微生物培养特征及个体形态的观察297
实验7显微镜微生物计数法298
实验8大肠菌群生长曲线的测定299
实验9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301
实验10大肠菌群数的测定--多管发酵法302
实验11大肠菌群数的测定--滤膜法306
实验12空气中微生物的检验307
实验13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的测定308
实验14酚降解菌的驯化.分离与筛选310
实验15有机氯农药降解菌的分离筛选311
实验16氧化酶试验312
实验17噬菌体的分离与纯化312
附录315
附录1教学用染色液的配制315
附录2特殊结构的染色方法317
附录3教学用培养基的配制317
附录4环境工程中用于分离某些特殊污染物降解菌的培养基320
参考文献323

本目录推荐